哈摟哈摟各位讀者~~我是小寶貝媽媽經小編Ant!今天要來說說關於「孩子哭鬧撒潑,你敢不敢讓他在自己的情緒裡多待一會!」,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興趣呢!一起來看看是怎麼樣的事吧!
晴天,我陪兒子在玩滑梯。
我小心翼翼地扶著兒子上樓梯,一步緊跟著一步,非常仔細。走到滑梯口,幫他調好角度,妥妥當當地坐好了,再讓他滑下去。
對於這般細緻入微的保護,我一度覺得很得意,彷彿都看到自己頭上懸掛著閃亮亮的“好媽媽”光環。
此前,我曾偶然看到一個1歲多的小孩,自己顫顫巍巍地上樓梯,結果不小心滾了下來,當場起了個包,痛得哇哇大哭。
嘖嘖,這家長太不負責了,都不看緊點,這摔得多痛啊!旁觀的我,站上了道德的高地,當時便立下誓言:日後,我絕對不會犯這種低階錯誤。
正當我沉醉在自我感動之際,突然,滑梯上出現了一個體型跟我兒子差不多的男孩。
他獨自一人麻利地在滑梯裡走上走下,動作之行雲流水、穩當熟練,對我兒子造成了全面的碾軋。瞬間,我感受到了對比的傷害。
我只能默默地安慰自己道:他年齡肯定比我兒子大!
掙扎了一會,我終究沒能抵擋住強烈的好奇心,屁顛顛地跑去跟不遠處看著的孩子媽媽套起近乎,問道:你兒子多大了?媽媽說:18個月了。
回頭看了下我那個每走一級臺階,都要扭過頭來大喊一聲“媽”,要我扶著才敢上的兒子,我之前的驕傲得瑟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只覺得臉上被打得火辣辣。
我完全不好意思說——我兒子,都快2歲了。
1
因為愛你,所以不願意你難過,所以不願意你受傷。
這句話看上去是如此的名正言順、理直氣壯,以至於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背後對孩子明目張膽的剝奪。
孩子一摔倒,我馬上就跑過去把他扶起來,然後連忙轉移說:寶寶不哭,你看,那裡有一隻小鳥;
孩子搭積木老是倒,很懊喪很挫敗,沒關係,媽媽我來幫你搭,你想搭得多高都行;
心愛的小車車不見了,哭得很傷心,失去的感覺太難受,於是,我馬上到商店去給他買來一臺新的。“你看,跟原來的一樣。”
我介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及時,根本不給孩子機會去體驗痛苦是什麼,挫敗是什麼。
我還一直以為自己是盡忠職守、母愛到位,直到生活給我打了個耳光、提了個醒,我才如夢方醒,意識到我可能做錯了些什麼。
我是把自己內心的恐懼以及不安,投射到孩子身上去了。我用自己的感受,代替了孩子的感受。
所以,我才會每次孩子上樓梯,都緊緊地扶著他的手,並且跟他說:上樓梯很容易摔倒,你還小,一定要媽媽扶著。是我,親手閹割了兒子獨自上樓梯的能力。
孩子根本沒有我想的那麼脆弱。這一切,歸根到底,不過是我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的需求。
2
孩子,天生就是用“親身體驗”來填滿生命的物種。沒有經歷過的世界,他就想像不出來,也理解不了。
我想起,兒子吃東西,很喜歡一次性全部塞到嘴裡,每次跟他說這樣很容易嗆到,他都無動於衷。
有一次,我給了他兩塊奶片,他又眼疾手快地全部塞進去了,嘴巴鼓鼓的像只小倉鼠一樣。我無可奈何,只能由他去了。
他含著奶片,在客廳裡上躥下跳,玩得不亦樂乎。突然,他雙臉通紅,發出嗚嗚嗚急促又痛苦的聲音,手足無措地開始哭了起來。
我一看,嚇了一跳,奶片肯定是卡在喉嚨裡了。
我趕緊幫他拍背,讓他咳出來。兒子一頓猛咳,幾經努力,終於把兩塊奶片都吐出來了,我們倆都大大地鬆了一口氣,驚出一身冷汗。
但神奇的是,自此之後,每次只要我跟他說,不要一次吃太多,不然會嗆到的,兒子都會配合地假咳幾聲,表示聽懂的樣子。然後,把舉起來準備去塞東西的手,放了下來。
同樣地,他愛玩茶壺,每次我跟他說是陶瓷做的,很容易打碎,他都毫無反應。
直到有一天,他終於把茶壺打碎了,才真的聽懂了我的話。之後我讓他小心點,不要拿著到處玩,他都很配合我。
孩子都是通過具體的事物來感知世界的,所以,真的,孩子的淚水和歡笑,同等重要。
人類之所以成為人類,就因為我們能體驗到各種情緒,體驗越深刻,人生便越豐富深厚。如果剝奪了孩子痛苦的權利,他只能變成一個內心貧瘠的人,無法品出人生這場筵席的酸甜苦辣。
而且,面對痛苦,總是依賴於父母的幫助,孩子的自我能力感會被極大地削弱了。
就如蝴蝶破蛹,掙扎的過程正是蝴蝶需要的成長,你幫蝴蝶剪開了蛹,讓它當時舒服了,可未來它卻沒有力量去面對生命中更多的挑戰。蝴蝶出來以後,翅膀張不開,最後還是會死去。
3
只是,強大的母獸本能,常常會使我忍不住去幫助孩子,恨不得立馬將他從情緒的漩渦裡撈出來。
因此,現在,每當衝動來臨,我都會強制自己冷靜,排程理智摁住自己——
儘量讓孩子在情緒裡待一會,痛苦的滋味同樣需要慢慢咀嚼。信任他,終究他會學會應對,終究會成長的。
當然,如果情緒、挫折過於強烈,如海嘯般把孩子吞噬了,完全超出孩子的承受能力,我也不會袖手旁觀,果斷出手。
上週末,我帶兒子去公園玩沙。旁邊的小哥哥突然拿出了一輛挖掘車,兒子看到的瞬間便被攝了魂了,痴痴地望著,完全走不動。
幸好,小哥哥也很大方,願意跟兒子一起分享。兩人玩得那個歡啊,哈哈哈的笑聲飄滿了沙池。
快樂的時光飛逝,沒多久,哥哥要回家了。看著無比心愛的小車被裝進袋子裡,兒子的情緒一下子就坍塌了,淚水如斷線的珠子,不停往下墜。
怎麼辦,馬上說給他買一輛?或者轉移注意力?以前,我應該會毫不猶豫這樣做。
但這次,我沒有。我緊緊地把他抱著,輕撫他的背,溫柔地安慰道:這太難過了,寶貝多喜歡那輛車啊,多希望能繼續玩啊,媽媽知道你很捨不得。
我不斷地複述事實,確認孩子的感受,慢慢地,兒子平靜下來了。
這時,我再幫他換位思考:如果你有一輛這樣的小車,回家時你是不是肯定也會把它一起帶回家?所以,哥哥現在也要帶小車回家了。小車也要回自己的家。
兒子臉上的神情,看著似懂非懂。最後,雖然還帶著哽咽,但他還是勇敢地對哥哥揮了揮手,說再見。
我們給孩子的幫助,就像是一個腳手架。
最初在孩子的幼年,我們給他們全力支援,然後根據他們的進步和能力,慢慢地撤掉一些,慢慢地放手。有一天,他們長大了,我們要記住,這時他們就不再需要我們了。
兒童心理學博士吉諾特說過:“認真想一想,作為父母,我們的責任僅僅是為了讓孩子高興嗎?不是,我們的責任是讓孩子更好地長大成人。”
孩子不可能一直快樂。重要的是,我們要在孩子不快樂的時候,抓住機會,幫助他獲得應對痛苦的能力。我想,這才是真正的快樂教育——“獲得快樂的教育”。
讓我們一起在路上,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