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不可不知!洗澡時孩子的這五種表現,反映了不同時期的心智年齡!

大家好,我是小寶貝媽媽經小編CA!今天要來說說關於「不可不知!洗澡時孩子的這五種表現,反映了不同時期的心智年齡!」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傳說古代有一奇人,只要看過一個人的臉孔和手足,就知道那個人是幹什麼的,從沒出過錯。凡是見識過他的絕活的,沒有一個人不稱奇。大家一開始以為他是什麼德高聖人,最後才知道,他是個“搓澡的”。

這種“奇人”行為,被現代心理學家們稱為“肢體心理學”,就如社會心理學家Amy Cuddy說,肢體語言塑造一個人。在發展心理學方面,人們常常能從孩子們洗澡的動作表現,判斷出孩子們所處的心智年齡和心理需求。

今天幼兒說給大家列舉5個常見的,爸媽們一定不會陌生:

1、洗澡時,“掉山谷”型

(source: toutiao)

 

 

“掉山谷”型的洗澡寶寶,表明他們缺乏安全感。常見於小寶寶洗澡,在初生幾個月的小嬰兒身上尤其突出。當媽媽給小寶寶除去衣服,小心翼翼地把寶寶放進洗澡盆時,小寶寶就像“掉進山谷”般嚇了一跳的驚恐狀,揮舞雙手伸向媽媽。寶寶們進入水中也沒有太多放鬆的表情,有些寶寶還要“哇哇”哭鬧不停。這是寶寶們缺安全感的表現。

我們想象一下,胎兒們在媽媽溫暖的子宮內,因為有羊水包裹,所以他們快樂地成長。當胎兒出生後,羊水包裹的安全感沒了,寶寶們感覺很害怕,所以他們總是啼哭不停、半夜常常驚醒、抱著不哭不抱就哭……那是寶寶們代代遺傳下來的求生特徵——在原始社會,沒有“保護”的嬰兒意味著被野獸吃掉。當被媽媽抱在懷裡感受體溫、聞著媽媽熟悉的體味、用包被營造子宮的包裹感,寶寶們才睡得安恬。

面對“掉山谷”型寶寶,爸媽如何應對?

 

 

最好給寶寶撫觸按摩。因為在撫觸中,肌膚的接觸會給寶寶帶來安全感。腦神經科學家Lise Eliot常常提醒父母,人類嬰兒的情感健康與接觸舒適有關,撫摸可以幫助在寶寶大腦中形成“身體地圖”,這將會影響觸覺敏感性和運動技能。平時寶寶啼哭時,大人最好第一時間安撫寶寶,檢視是否飢餓或拉粑粑;在寶寶成長的頭一年,爸媽需要意識到這是寶寶們安全感建立的非常重要的階段,不要冷漠和忽視寶寶的哭鬧和需求。從小獲得滿滿安全感的寶寶,會成長為一個快樂的孩子。

2、洗澡時,“戲水”型

(source: toutiao)

 

 

“戲水”型的洗澡寶寶,表明他們的安全感已經初步搭建成功,進入感官敏感期。他們可能會一邊用小手抓住浴盆,一邊用小腿拍打水面,甚至手足拍打水面,從中感受無窮的快樂,不理會爸媽是否被濺成“落湯雞”,也不理會水是否濺到旁邊的衣物和毛巾。

但凡經歷過嬰兒期到幼兒期孩子的家庭,常常會發現孩子們對水尤其痴迷。他們可能會一次又一次地跑進洗手間玩水,開水頭任由水流進袖子,或小手不停地在水桶裡倒騰……在義大利心理學家兼教育學家瑪麗婭·蒙臺梭利看來,這是寶寶們的感官敏感期,孩子們需要通過對外部世界的直接接觸,發展敏銳的感覺和觀察力。在孩子們的感官敏感期,他們常常用手觸控身邊的各種東西進行感官刺激,實現心智成長。比如他們會不停地玩水、吃手、撕紙、拋擲玩具、用手指在地上捏小垃圾……

面對“戲水”型寶寶,父母如何應對?

保證浴室的溫度,頂著成“落湯雞”的危險,面帶微笑地繼續給寶寶洗澡。除此以外,理解寶寶感官敏感期是每個孩子成長的必經階段,在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進行各種感官探索和玩耍。比如給寶寶撕乾淨的廢紙、讓寶寶在室外拋擲玩具、在大人監管下抓捏小石頭……還有媽媽甚至給寶寶穿上防水雨衣,讓寶寶盡情玩水。

3、洗澡時,“吃泡泡”型

 

 

(source: toutiao)

 

 

“吃泡泡”型洗澡孩子,這是孩子們好奇心爆發的表現。他們不僅吃洗澡水的泡泡,還可能嘗試喝洗澡水、把肥皂放嘴巴里啃、還可能直接把沐浴露擠進嘴巴里……好奇心是每一個孩子成長的初期都有的表現。除了浴室,好奇孩子還會對家裡“呼呼”的電吹風、白雲飄飄的藍空、大樹下抬米粒的小螞蟻感興趣。但是孩子隨著年齡的長大,好奇心會離一些孩子越來越遠,那是因為好奇心是一個反饋迴圈系統。美國康奈爾心理學者邁克爾.古德斯泰因說,好奇心有規律:得到鼓勵,就會增強;被無視,就會減損。

面對“吃泡泡”型孩子,父母如何應對?

在孩子洗澡時,儘量選擇安全的寶寶沐浴露和洗髮水,儘量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滿足和引導孩子強烈的好奇心。只要保證安全,所有東西都可以讓孩子觸控和觀察;面對孩子的“愛問十萬個為什麼”時期,爸媽儘可能帶著熱情回答孩子,或跟孩子一起尋找答案;不要用“標準性”思維引導孩子思考,而是引導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和獨特思考能力;父母尤其要陪同孩子一起,感受孩子心裡的“未知”,讓孩子好奇的小豆芽越長越大。

4、洗澡時,“跟玩具洗白白”型

(source: toutiao)

 

 

“跟玩具洗白白”型洗澡孩子,這是孩子們玩耍和遊戲的心理需求。有些孩子在洗澡時,會大把大把地將玩具丟進浴盆裡,在洗澡時一會玩玩這個,一會玩玩那個……很多大人覺得這樣的孩子很麻煩,妨礙大人做事。所以“跟玩具洗白白”型的孩子,常常遭遇大人的指責和批評。這其實是孩子們通過營造玩耍的環境,發展心智的典型表現。神經生物學家Susan Benloucif認為,玩耍的環境,即環境的豐富化,能刺激孩子大腦的發育。

面對“跟玩具洗白白”型孩子,父母如何應對?

 

 

可以允許孩子把一些洗澡玩具放進浴盆裡,但玩具不建議放太多,否則會妨礙了洗澡。另外,爸媽們在孩子的玩耍環境中,儘量做到多樣化,不僅要有欣賞型的玩具,也需要有動手型的玩具,開放性地開發孩子們的智力;還需要經常帶孩子們外出接觸外界環境,讓孩子接觸“人工”的遊戲環境,也接觸“大自然”的遊戲環境。

5、洗澡時,“好盆友”型

(source: toutiao)

 

 

“好盆友”型洗澡孩子,這是孩子們同伴交往的心理需求。家裡幾個孩子的,或者幾個同齡孩子在家裡一起玩的尤其常見。當一個孩子洗澡時,他可能會迫切地讓別人跟他一起洗。這是孩子們的同伴交往的表現。多大的孩子有同伴交往的要求呢?美國臨床心理學家Albert Ellis通過觀察一群1~12歲的孩子得出這樣的結論:孩子5,6歲左右,便趨向於跟玩伴在一起了。他們希望有人跟自己一起玩、一起吃飯、一起睡、一起刷牙、一起穿衣服……甚至一起洗澡。孩子們在跟同伴交往的過程中,能學習社交技巧和與人相處的能力,對孩子的性格和行為習慣也起到一定的塑造影響。

面對“好盆友”型孩子,父母如何應對?

對方小朋友和家長同意的,父母可以讓孩子跟“好盆友”一起洗,但最好分開浴盆。面對孩子同伴交往的心理需求,爸媽們需要引導孩子們的社交了,平時讓孩子多跟其他小朋友接觸;另外,父母一旦發現孩子跟有不良行為習慣的孩子接觸時,需要給孩子正確的引導,比如告訴孩子那是錯誤的行為,嚴重時最好讓孩子遠離“壞朋友”。

難怪有人說,常用涼水洗澡的人,不怕雨淋;常用心觀察孩子洗澡的父母,不怕育兒。你學會了嗎?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CA小編在小寶貝媽媽經分享的親子生活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小寶貝媽媽經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並分享這篇「不可不知!洗澡時孩子的這五種表現,反映了不同時期的心智年齡!」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