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寶貝媽媽經小編CA!今天要來說說關於「千萬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其實,傷害孩子的並不是吵架,而是家長的態度!」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我最近看到身邊不少朋友都在轉載《別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一開始覺得有幾分道理,但合上手機,越想越不對勁,“吵架又沒有彩排,腎上腺素湧上頭再讓我憋回去,估計要憋出內傷了吧。”
哈哈,再恩愛的夫妻也會有磕磕碰碰的時候嘛,吵架也好,拌嘴也罷,其實這都是一門藝術。
吵架,就是一場合理的談判
那些說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的父母,是不是把吵架這事看的過於嚴重了呢?
其實,吵架就是用生氣的情緒告訴對方,我的想法是什麼,我的邊界在哪裡,和擁抱、親吻一樣,吵架也是愛人間溝通的一種方式。
所以,情感類專家都說,偶爾的小爭吵是可以加深夫妻感情的。
傷害孩子的並不是吵架,而是態度
上面說了,吵架本身不可怕,但我們一旦把戰火擴大,比如:
明明就是爭論吃餃子到底是不是要蘸醬油,最後竟能吵成你是個無能的窩囊廢;
從西瓜到底是該橫著切還是豎著切,就能爭到是你媽把你慣的;
吵著吵著就擴大到互相貶低、詆毀、把對方說的一無是處;
吵著吵著就上升到對方父母問題;
吵著吵著就把孩子拉進戰爭,拉攏孩子必須擇一方站隊;
這種吵架方式才最可怕,不僅傷了夫妻感情,還直接把孩子推進成人情緒的漩渦裡。
暴脾氣不可怕,一樣養出小暖男
有誰會想到都是臭脾氣昭著的陳小春和應采兒能生出如此萌呆的小暖男呢?
這次陳小春和兒子Jasper參加《爸爸去哪兒》,一句河東獅吼“hurry up”,嚇的連看熱鬧的當地群眾都退回到胡同裡了,但Jasper即沒頂嘴也不害怕,不緊不慢的反問爸爸怎麼了。
全程都在照顧爸爸的情緒,溫柔的提醒爸爸今天不要生氣,欣然的接受爸爸的道歉,看到爸爸受傷了一直很擔心。
應采兒脾氣也好不到哪兒去,參加《極速前進》時搭檔劉芸就受了不少委屈,後來應采兒自嘲“我是來吵架的”。
就這麼兩個火車頭生活上碰撞起來肯定火光四濺,但是有次採訪他們夫妻,當應采兒被問道與陳小春吵架會如何解決時,應采兒笑說:“我們很少能吵起來,多數是我在罵,他在聽,然後思考一下或偶爾爆發,反正已結婚了。”旁邊的陳小春也笑說:“對啊,因為都已成定局”。
看,一方忍讓也好,冷靜下來講道理也罷,吵架絕對是給孩子的一個非常標準的處理問題的樣本,只要吵架時處理得當,一對朝天椒一樣可以養出軟萌可愛的彩色小甜椒。
家庭大戰沒忍住,也沒什麼大不了啊
如果倆個人都沒忍住,來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星球大碰撞,也沒關係。
爸爸媽媽只是意見不同
之前網上做過調查,在幼年時期父母吵架你最怕的什麼?童年有類似經歷的回答者中近一半說害怕他倆同歸於盡或者離婚,自己一無所有。
可見,小孩還不能理解父母吵架的原因,只是對父母惡劣的態度和語氣有恐懼。
所以,如果沒忍住在孩子面前吵架了,記得溫柔的告訴他們,爸爸媽媽只是對這個事有不同意見,爸爸還是愛著媽媽,媽媽也愛爸爸。
及時安慰孩子“不是你的錯”
我記得有一個外國繪本叫《其實不是我的錯》,講的是一天晚飯時,孩子發現爸爸媽媽不對勁,他們互相不說話,甚至摔破了花瓶。媽媽生硬的拉孩子上樓睡覺,爸爸送孩子上學也一言不發。
孩子感到很恐懼,以為是自己吃飯搗亂才讓爸媽生氣的,他們都不愛自己了。於是整天悶悶不樂的,在學校也沒法認真聽課,連玩都變得沒意思了。
沒錯,當爸爸媽媽吵架,孩子第一想法就是——因為我的錯。
以前播出的《虎媽貓爸》中,小主人公茜茜也是因為經常看到父母吵架,而產生了“父母吵架都是因為自己”的愧疚感,最後竟得了抑鬱症。
所以,一旦沒忍住在孩子面前吵架了,要及時告訴他們,爸爸媽媽吵架並不是因為你。
再當著孩子的面和好
那個繪本的結尾是這樣的:後來有一天,爸爸買了新的花瓶,還畫了愛心的卡片,孩子趕緊跑過去,在卡片上又畫了一顆小小的愛心,媽媽也買了鮮花放進花瓶。爸爸媽媽和好了,孩子覺得快樂的生活又回來了。
如果沒忍住在孩子面前吵架了,那就再當著孩子的面把問題解決了吧。
擁抱他,並且和他說“對不起”,“我愛你”。看到父母又和好,孩子的恐懼和焦慮會煙消雲散,甚至會更堅定的認為父母感情真好。
小編碎碎念:
有句話說的好,發脾氣是本能,能控制的住才是本事。我覺得,夫妻吵架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孩子面前無所顧忌的吵架。我們可以用生氣的情緒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但一定要減少責備。
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過,吵過之後,夫妻要遵循責備他一次,找機會讚美他五次的原則。所以嘛,甜言蜜語不嫌多,使勁誇吧!嗯,好像這招也適合孩子,嘿嘿!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CA小編在小寶貝媽媽經分享的親子生活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小寶貝媽媽經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並分享這篇「千萬不能在孩子面前吵架!其實,傷害孩子的並不是吵架,而是家長的態度!」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