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情緒控管得當的父母,一定不會和孩子說這3句話!

哈摟哈摟各位讀者~~我是小寶貝媽媽經小編葡萄!今天要來說說關於「情緒控管得當的父母,一定不會和孩子說這3句話!」,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興趣呢!一起來看看是怎麼樣的事吧!

 

 

教育家蒙特梭利曾經說過“嬰兒從誕生起,就有了自己的心理和精神世界,他們一出生不是進入自然環境,而是進入了人類社會”。

不能否認孩子的有些行為的確會給別人造成影響,要想孩子順利地融入社會環境中,需要家長耐心引導。

說過“你怎麼這麼不聽話”的人都知道,這根本不是在引導,因為這句話只傳達了一個資訊——“你是個壞孩子”——一種特別主觀的評價。

最重要的資訊卻沒給孩子說:

孩子的行為到底是怎麼樣的、孩子到底做了什麼

TA的行為對父母和身邊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這些行為會讓身邊人產生什麼樣的情緒

我們說孩子不聽話,重要的資訊都沒給孩子說,就給孩子判了刑,對孩子來說太不公平了。

《爸爸去哪了5》裡,有一次嗯哼和爸爸去小泡芙家裡吃飯,嗯哼和小泡芙因為玩玩具鬧彆扭,嗯哼非常生氣地走掉了,有孩子的父母對這場景再熟悉不過了。

(source: toutiao)

 

爸爸連忙追出去並沒有斥責或者批評嗯哼,而是蹲下來像朋友一樣,很認真地告訴嗯哼,男孩子要大度,這是給孩子傳授父母自己認可的正能量和價值觀,除此以外,爸爸還非常明確地告訴嗯哼,那是別人的玩具。

因為爸爸的耐心解釋,嗯哼聽了之後也意識到是自己做的不對,想明白之後,回去給小泡芙道歉,讓人嘖嘖稱讚啊。

(source: toutiao)

 

湯瑪斯﹒戈登在他那本暢銷50多個國家,銷量500多萬冊的《PET父母效能訓練》裡提到,要讓孩子知道不被接納的行為,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其實是:

1.平和地描述“孩子的行為”

2.告訴他們“行為造成的後果”

3.同時表達“我們的情緒”,讓孩子感知他人的情緒

情商高的父母不會說“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因為起不到效果,從現在開始就跟孩子好好溝通吧,不要最終的主觀評判,而要把背後的原因解釋給孩子聽。

“不許哭”

那天帶著孩子在戶外的遊樂場裡玩耍,玩著玩著就聽見一個大哥哥突然哭起來,捂著臉流著眼淚,過了一會才看見一位在花草邊上抽著煙的爸爸走過來冷冷地問孩子“玩的好好地,怎麼哭起來?”

“他搶了我的玩具”,小孩孩的哭聲變成抽搐。“被弟弟搶了玩具就哭,你不是哥哥嗎?不許哭。”哭聲本來變小了的,聽了爸爸的話之後小男孩哭地更難過了。孩子本來情緒已經有所緩和,卻被爸爸的話造成二次傷害。

(source: toutiao)

 

孩子遇到各種問題,自己解決不了的時候便發出信號,哭是最直接、最自然的方式,除此以外,哭還是孩子感知和表達自己情緒的有效途徑。

嗯哼在第三次分離的時候止不住大哭,爸爸杜江並沒有馬上安慰嗯哼讓他不哭,而是把嗯哼抱到沒人的房間裡,告訴他為什麼一定要去,杜江還做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source: toutiao)

 

他問嗯哼為什麼不想去,“是害怕離開爸爸嗎?”,在引導孩子回想上次離開爸爸時有沒有遇到不好的事情,“有受到傷害嗎?”,嗯哼說沒有,接下來就順理成章地問“那這次呢?”,嗯哼說“這次也是一樣的嘛”。

杜江不僅確定了孩子大哭的原因,還特別耐性地引導孩子回憶過去的經歷,幫助孩子推導接下來會發生的事情,克服自己遇到的困難,太棒了。

孩子遇到困難的同時往往會產生一系列情緒,我們經常談論共情,可是很多媽媽卻說共情好難啊,對孩子吼一吼,簡單粗暴,當下就看到效果,但缺點就是孩子有點怨氣和恐懼。

不要禁止孩子哭泣,我們要用最有效的共情幫孩子解決情緒和情感的問題,關鍵點是:

1.會共情的父母首先是看到了孩子的情緒,確認孩子的情緒

2.其次共情,共的“情緒”的“情”,讓孩子自己爸爸媽媽自己也感受到孩子的情緒,體會到孩子的心情,“媽媽知道你很難過”,“你很傷心,媽媽知道”

3.最後才是解決“事情”的“情”,杜江幫助嗯哼回憶就是很好的解決方法,除此以外,父母還可以用轉移注意力以及提供選擇的方式,説明孩子解決此刻的問題

共情的核心理念是——情緒被照顧好了,孩子自己自然會調整情緒,積極解決問題。高情商的父母不會對孩子說“不許哭”,相反,他們會說“你想哭一會是可以的,爸爸媽媽陪你”。

(source: toutiao)

 

“再這樣,就不喜歡你了”

如果說“怎麼這麼不聽話”是主觀評價,“不許哭”是強權式地鎮壓,那“你再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就是一種赤裸裸的威脅和恐嚇了。

前天帶孩子坐飛機回國,坐在第一排的孩子大概只有1歲半,不知道什麼原因小女孩開始哭起來了,當了父母之後,特別害怕給別人造成不便和麻煩,尤其在公共場合。

那位新手媽媽沒法控制孩子的情緒和行為時,苦口婆心哄了一陣子之後,急了就對孩子說“你再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

可是再小的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強烈的情緒。

那小女孩哭地更厲害了,聲音更大,把事情搞砸之後,那位年輕的媽媽開始軟下來,恢復到哄孩子的狀態,軟硬兼施,當媽的都不容易啊。

有多少媽媽因為說了這句話而懊惱呢?

(source: toutiao)

 

在朋友圈裡曾經看過一位媽媽分享,自己帶娃壓力很大,那天氣上心頭,忍不住對女兒說了“我生氣了,媽媽不喜歡你了”,說了之後女兒一下子就大哭出來,看著孩子眼睛裡的眼淚,自己特別懊悔,連忙跟孩子說“對不起,媽媽說錯了,媽媽還是喜歡你的”,可是依然覺得那句話傷害了女兒,可是說出去的話就收不回來了啊。

越來越多的人對這種恐嚇式育兒表示不認同,網路上也能找到大量的看法和評論。

“這樣做肯定給孩子一種心理暗示:如果不聽話,媽媽就不會愛我,隨著孩子長大成人,他們就會變成如果我不優秀,就沒有人會喜歡和欣賞,所以孩子小時候會活在父母的期待裡,工作了會活在老闆和同事的期待的,最終沒有給自己活著。”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John Bowlby在大量的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依戀理論,他提出了四種依戀類型:

·安全依戀型

·焦慮-矛盾型

·焦慮-回避型

·缺乏安全感淩亂型依戀

其中安全型依戀類型是最健康的親子關係類型,建立這種關係取決於父母對孩子的需求的回應,只有這樣孩子和父母才能建立最牢固的安全感。

“你再這樣,媽媽不喜歡你了”就是直接拒絕孩子,讓孩子放棄自己的需求,如果孩子的需求真的不合理,情商高的父母換種方式跟孩子說會更好:

1.看到孩子的需求,詢問並確認孩子的需求

2.告訴孩子他的需求合理或者不合理在什麼地方

3.孩子的需求會影響到父母,要坦誠地告訴孩子

4.如果有衝突了,給孩子提供選擇

如果我們給自己多一些積極暗示,越是著急越要控制自己的情緒,用坦誠和真誠交流代替這三句高頻衝動的話,要我們的孩子情商低都很難。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葡萄小編在小寶貝媽媽經分享的親子生活文章讓人深思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小寶貝媽媽經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並分享這篇「情緒控管得當的父母,一定不會和孩子說這3句話!」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toutiao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