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作為家長要細心觀察!家屬如何調整孩子的精神問題!教育孩子就該這樣做!

大家好,我是小寶貝媽媽經小編葡萄!今天要來說說關於「作為家長要細心觀察!家屬如何調整孩子的精神問題!教育孩子就該這樣做!」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家屬如何調整孩子患精神疾病後的自責情緒

在孩子被診斷精神疾病的初期,很多家屬有深深的自責情緒,有的家屬甚至把以前對孩子的培養和教育全盤否定:3歲前我不該把他送到爺爺奶奶那兒,初中時我不該讓他年齡那麼小就住校,大學畢業後我不該同意他出國學習……總之,家屬把孩子生病的原因歸於自身,認為是自己沒有做好才導致孩子生病。家屬的這種自責不僅不利於自身的心理健康,而且也不利於患者的治療和康復。作為家屬,應該如何調整這種自責情緒呢?

首先,家屬要正確認識疾病的成因。精神疾病是病因尚未完全明確的疾病,我們通常說是生物、心理、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家庭環境和家庭教育充其量只是心理社會因素的一部分,與生病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家屬不妨想一想:很多父母由於工作忙,上幼兒園前都由老人照看,孩子也是健康成長;很多孩子在上學期間都是按照學校的要求選擇了住宿,從而獨立生活能力得到了提升;很多人出國後學成歸來……

第二,家屬要認識到自身已經在當時的認知水平和條件下,盡力在做一位好父母。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初為父母,家屬也沒有任何經驗,但家屬始終在用自己理解的最好方式來對待孩子。把孩子送到爺爺奶奶身邊撫養,是因為有工作在身,沒有時間和經歷來照顧孩子,而爺爺奶奶是除父母外最好的選擇;讓孩子住宿,是覺得這樣是遵守學校的安排,更鍛鍊孩子的獨立性;把孩子送出國,也是期待著孩子學有所成,更加優秀。天下本沒有一百分的父母,就像沒有一百分的孩子;父母對孩子過於強求完美是不對的,對自己強求完美也同樣沒有必要。

第三,家屬要學會從疾病中發現積極的意義。生病是一個訊號,它是在提示個體和家庭有哪些需要調整的,在今後應該注意什麼。作為父母,沉溺於對過往的自責於事無補,而從疾病中發現了積極意義,在後期孩子的治療和康復中會增加力量感、掌控力。比如,一位家屬在孩子生病後意識到先前只關注孩子的物質需求,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要,生病後她及時調整,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交流。家屬後來激動地說到,“感謝這場病,讓我們的家庭關係比以前更融洽、和諧”。

第四,家屬需要自檢一下是否存在抑鬱情緒。很多家屬在孩子被診斷的初期都有焦慮抑鬱情緒,而自責自罪是抑鬱症的一個症狀表現。所以,家屬可以用下面的健康問卷PHQ-9進行自查,如果總分≥10分,說明存在中度或以上的抑鬱,需要及時就診。經過專業幫助,抑鬱得到改善後,自責的情緒也會隨之緩解。

條目

完全不 會

好幾 天

超過一週

幾乎每天

1.做事時提不起勁或沒有興趣

0

1

2

3

2.感到心情低落、沮喪或絕望

0

1

2

3

3.入睡困難、睡不安穩或睡眠過多

0

1

2

3

4.感覺疲倦或沒有活力

0

1

2

3

5.食慾不振或吃太多

0

1

2

3

6.覺得自己很糟——或覺得自己很失敗,或讓自己和家人失望

0

1

2

3

7.對事物專注有困難,例如閱讀報紙或看電視時

0

1

2

3

8.動作或說話速度緩慢到別人已經察覺,或正好相反——煩躁或坐立不安、動來動去的情況更勝於平常

0

1

2

3

9.有不如死掉或用某種方式傷害自己的念頭

0

1

2

3

總之,自責這一負面情緒有著很強的負能量,有自責情緒的家屬要嘗試上述方法儘快調整,將這股負能量轉換為有利於患者治療和康復的積極能量。

(source: toutiao)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葡萄小編在小寶貝媽媽經分享的育兒教養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小寶貝媽媽經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並分享這篇「作為家長要細心觀察!家屬如何調整孩子的精神問題!教育孩子就該這樣做!」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親子天地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