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大人可以給孩子的,是看待世界的眼光

曾經聽過一個笑話。

一位父親因為他的孩子在學校打架,被學校通告批評,父親覺得面子掛不住便在校長室怒懟孩子:“我平時怎麼教你的?啊?怎麼教你的?老子叫你打,叫你打……”於是,這位父親當著老師的面給了兒子兩耳光。

老師這才發現,原來這位父親平時就是這樣教孩子的,難怪。這是個笑話,但在現實生活中也的確有著這樣的事實。

前段時間的一則新聞,小學生辱罵年輕女教師2分多鍾,夾雜各種髒字不重複!

網傳武漢一名小男孩在培訓班搶位子,被老師訓斥後他反而辱罵老師:“老子要你管嗎?”視頻中,男孩年紀不大,卻張口閉口都是髒字,態度蠻橫。

老師要求男孩道歉,男孩對此置若罔聞,仍然不斷冒著髒話,時間持續2分多鍾。對此,老師也很無奈,只能威脅:“你等下不向我道歉,我不會讓你回去的。”面對老師的批評,小男孩仍保持囂張姿態:“犯賤!死不要臉……”

看到這條視頻網友的評論炸了,有指責孩子父母管教不好的,也有覺得老師的做法欠妥的。

真正的問題是,什麼樣的環境,可以讓這個孩子罵人技術培養得如此嫻熟呢?

你教給孩子的事情,自己能做到嗎?

我們平時帶孩子出去,在等紅燈的時候難免會碰到有人闖紅燈的現象,在公園里總會看到有人隨地扔垃圾。每當孩子問我們,為什麼紅燈那個人也要跑過去?為什麼那個人不把垃圾放到垃圾桶?我們該如何回答孩子。

有組叫《爸爸說》的漫畫給了我們一些很好的參考。他告訴孩子,紅燈停綠燈行是交通規則,每個人可以有不同的選擇,但是能夠堅持對的事情,不受錯誤的引誘,這叫自尊。

我們要學會自尊才會尊重別人,但是我們學會自保卻不一定保護得了自己。

我們會遵守交通規則,並不意味著社會上的每個人都能遵守。

就像台灣著名女作家張曉風在她的文章《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中寫到:

“今天早晨,我交給你們一個小男孩,他還不知恐懼為何物,我卻是知道的,我開始恐懼自己有沒有交錯?我把他交給馬路,我要他遵守規矩沿著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們能夠小心一點嗎?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愛交給了縱橫的道路,容許我看見他平平安安地回來。”

還有個段子,說幼兒園的小朋友們,現在都有開始學習交通規則。知道紅燈停,綠燈行。那麼黃燈呢?

小朋友們會告訴你,黃燈是警告、是暫停。而成年人可能會焦急的對你說,你還不趕緊踩油門,快衝過去呀!!

我們教會孩子遵守交通規則,但是成年人卻未必可以以身作則。孩子困惑了,為什麼會有兩種不同的標準?

成年人的玩笑,是孩子眼里天塌下來的恐怖

讓孩子健康成長是每位父母的期望,而健康成長最重要的是環境——家庭環境、校園環境、社會環境。

孩子從這些環境中慢慢長大,在這些環境中去看、去模仿、去學習、去理解。

兒童發展心理學里面講到,兒童思維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動作思維階段、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和抽象邏輯思維階段。

兒童成長的早期,主要是以動作動作思維為主,這個階段是依靠感知和動作來完成的。所以孩子會看著成年人的動作去模仿,聽著成年人的語言去學習。孩子沒有足夠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他所做的就是跟著外界的動作去模仿、去學習。

這個時候周圍環境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會容易引起孩子探索和學習的興趣,無論好的壞的,都將成為影響著孩子的未來。這是教導孩子的最好時期,但也是孩子最薄弱最容易受到影響的時期。

然而,我們的社會不但沒有好好把握教育孩子的好時期,甚至很多地方還廣泛存在的逗小孩的陋習。把毫無防備、單純敏感的孩子,弄得和成年人一樣鄙俗。

之前就有新聞報道說,在廣西和四川發生了兩起因為長輩逗孩子喝酒而導致的悲劇事件,一個孩子繼發性腦損傷,另一個酒精中毒搶救無效身亡。

事發後有人指出,悲劇的背後除了相關法律監管缺失,更是“中國式逗小孩”陋習作祟。

心理學家武誌紅分享過一個真實的案例:

一群成年人對著孩子開玩笑說“你爸媽都不要你了,再也不回來了”。孩子聽完就大哭起來,因為這個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本來見到父母的機會就不多,而孩子最怕的就是見不到爸爸媽媽。

成年人的玩笑,在孩子眼里是天塌下來的恐怖。後來這個孩子天天跑到碼頭邊等船,一開始大家都不在意,後來發現,這個孩子精神不正常了。

大人可以給孩子的,是看待世界的眼光

這是比較極端的案例,但類似的,“你媽不要你了”這樣的逗孩子的話,在我們身邊卻常常會聽到。

我自己的孩子也曾遇到過類似的事情,家里的親戚來作客,我們到外面餐館吃飯。妻子去洗手間的時候,某親戚就對著我女兒說:“你媽媽走咯,不要你咯!”

我第一時間和孩子確認的說:“媽媽去洗手間了,等會就回來,而且媽媽剛剛還和你說過她去洗手間是不是。”我對孩子這麼說的時候,旁邊的親戚還在笑。

“我就是看看她害不害怕。”親戚在旁邊搭話了。

本來我也不打算再說什麼了,但是聽到這句後,我忍不住反問了一句:“如果她為此哭了呢?你要看看孩子是否因此感到害怕的意義是什麼?”

這位親戚當然不知道有什麼意義。但是成年人要這樣逗孩子,自然有他背後的心理動力。

當成年人這樣欺騙、戲弄孩子的時候,把小孩子最容易受傷、最害怕的事情當笑話,不僅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了孩子痛苦上,更重要的是,可以把自己曾經有過類似經曆的屈辱投射給孩子。

嚇唬、欺騙、戲弄,隻會讓孩子感到不安和恐懼,隻會讓孩子感到不信任和屈辱,這些對孩子的影響是長遠甚至終身的。更讓人難過的是,這些孩子長大後,是否也學會了用同樣的這種的方式,去對待他們的孩子,或是別人的孩子。

我們面對自己的孩子,總想給到孩子最好的教育、最好的環境,但我們在面對別人的孩子的時候,是否還仍然會有這份在意。

家庭環境是有限的,孩子成長的過程必然有社交,有更大的環境在等著他去探索和學習。

正如張曉風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中寫到:

“他開始識字,開始讀書,當然,他也要讀報紙、聽音樂或看電視、電影,古往今來的撰述者啊,各種方式的知識傳遞者啊.我的孩子會因你們得到什麼呢?你們將飲之以瓊漿,灌之以醍醐,還是哺之以糟粕?他會因而變得正直、忠信,還是學會奸滑、詭詐?當我把我的孩子交出來,當他向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給他的會是什麼呢?”

孩子本是一面鏡子,我們的社會給了孩子怎麼樣的環境,孩子們就會不經意的吸收、效仿、反射出來。

社會是個大環境,而我們自己的孩子,終將活在這個大環境中。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親子天地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