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幾篇小文章,送給快被孩子逼瘋的父母,值得探討

大家好,我是小寶貝媽媽經小編Uber!今天要來說說關於「幾篇小文章,送給快被孩子逼瘋的父母」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01

老鄉開小吃店,生意十分紅火。不大的店面一共有8張桌子,分列在店鋪的兩側,中間一條小通道,裡面是廚房,樓上住人,是最常見的小店鋪。

小店每天的營業額頗為可觀,老鄉兩口子外,還請了5個人,全都忙得團團轉。除去房租水電和工資,一年下來,老鄉的收入比許多白領豐厚得多。

可春節前,老鄉把這家被一眾同鄉羨慕得流口水的店鋪盤掉,打算回老家開店,不來上海了。不是店鋪生意不好,而是他決定回去管孩子。

他那在老家讀初二的女兒早戀,並打算來年和她的小男朋友一起輟學去打工。

老鄉有一兒一女,兒子讀五年級。兩個孩子都在老家留守,由爺爺奶奶照看。

爺爺略微讀過幾年書,認得些字,奶奶從沒上過學。孫子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爺爺還能教認幾個字,再後來就愛莫能助了。兩個老人只能給孫子們做飯洗衣,照看生活起居。

這回被中二叛逆期的孫女這麼一鬧,老人也沒轍了,給老鄉打電話,強烈要求他們回去自己管孩子,“我們老了,真的管不住孩子了!”

老鄉開小吃店許多年,期間換過不少店鋪。生意好的時候忙不過來,沒空照顧孩子;生意差的時候幾乎虧本,無力把孩子帶在身邊。

女兒今年虛歲15,兒子12了。從兒子週歲斷奶後,他們就被交給爺爺奶奶照顧,每年暑假倆孩子來上海玩一陣子,春節老鄉兩口子回去一陣子。一家人每年就團聚這麼兩次。

老鄉也想過把孩子帶在身邊,可是在上海上學費用高昂,兩人也沒有時間接送,如果把老人接出來帶孩子,那就還得另租住房,這樣算下來費用承受不起。

幾年前他們盤下了最後這家店鋪,生意很好,在經濟上可以支撐孩子出來上學的費用了,可是孩子要轉學也比較麻煩。更重要的是,老鄉總是想,先專心賺幾年錢再去管孩子。

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孩子不肯站在原地,等他們賺到錢了再長大。

女兒成績很差,早戀,想輟學。

兒子從一二年級起,就花錢“買”同學的作業抄,或直接讓同學代寫,每次給同學一塊錢。後來家裡裝了網線,兒子就開始迷戀網路遊戲,學習成績一塌糊塗。

老鄉這次下了決心盤掉店鋪回去,想好好管教兩個孩子,可他發現已經無法和孩子交流,“完全沒有共同語言。”

孩子的想法,父母覺得幼稚可笑,父母的苦口婆心,孩子嗤之以鼻。

老鄉問我要怎麼阻止女兒輟學,怎麼讓沉迷遊戲的兒子愛上學習。我很想告訴他說太難了,也有點太晚了。可我不想打擊他,只好泛泛地給了他一些真理一般的建議。

02

留守兒童的問題太過沉重,今天不討論。我給大家說說另一個例子吧:

公號後臺有爸爸給我留言,說他19歲的女兒找了個34歲的男朋友,還是她的高中老師,離過婚。這位爸爸表示非常不能接受。

他說師生戀什麼的不要緊,關鍵是年齡差距太大,對方還離異......他不明白女兒怎麼會喜歡上這麼一個“大叔”。

作為家有女兒的媽,我非常理解這位爸爸的心情,跟他聊了起來。

這位爸爸四十多歲,是個很上進的人。在高考還是獨木橋的年代,他考上了中專。那時候中專出來算幹部,給分配工作的,對於農村考出來的人來說已經不錯了。

可是他上班幾年後逐漸發覺自己的文憑不夠,新來的同事學歷越來越高,他決定去進修,大專修完修本科,一邊結婚生子一邊發奮圖強,最後還讀了研究生。

他工作之餘總是不停地在複習考試,女兒出生的時候他在準備考大專,週末去上課,平日晚上要複習,等他研究生畢業證拿到,孩子都差不多十歲了。

那些年他的學歷越來越高,升職加薪隨之而來。可要說陪伴家人和孩子,卻幾乎是空白。

於是我便理解了她女兒為什麼喜歡“大叔”了:她的整個童年乃至少年時代,都缺少父親的陪伴。長大後她也許能理解父親缺位的原因,可對父愛的渴望和遺憾卻已經深種於心中。

一位年長的大叔,也許正好能彌補她缺失的父愛,滿足她潛意識裡的深深渴望。

我家諾曦爸爸工作很忙,加班和出差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上個週末,姐姐小曦去小區門口的書店裡買文具,同行的妹妹小諾逛了一圈,看中了彈子跳棋,買了後很是激動,回家就纏著姐姐教她下棋。姐姐教了一會兒就沒了耐心,換我上場。

我陪著小諾玩了許久,她粗粗掌握了規則,正是興趣最濃的時候,可我沒空一直陪她,她便一個人自言自語地玩了。

那天爸爸去加班了,小諾一直等他回來。一會兒說要給爸爸看她的新玩具,一會兒說要教爸爸下棋,一會兒又問我爸爸會下的吧,那就讓爸爸教她下。可是爸爸的會議很晚才結束,回家時小諾已經睡著了。

第二天,爸爸又是早出晚歸,小諾一整天沒有見著爸爸。晚上臨睡前還問我爸爸是不是出差了。

第三天,爸爸果然出差去了。

第四天,小諾新添了一盒小小的橡皮泥,她等著教爸爸怎麼捏一個漂亮的蝴蝶結。

第五天,爸爸出差回上海了,可是又開會到小諾睡著了才回家。

第六天,就是昨天,爸爸終於按時下班回家。晚上小諾纏著爸爸要看動畫片,我提醒她是不是有什麼新玩具要和爸爸一起玩的。

她愣了幾秒才去找出那盒橡皮泥,可是已經被她把所有顏色都混在一起了,成了灰褐色的一大團,她很遺憾地說做不出漂亮的蝴蝶結了。

而彈子跳棋她已完全想不起來,在我提醒之下才恍然大悟般地去拉開抽屜......看得出來她還是喜歡和爸爸一起玩跳棋,但五六天前的興奮和激情卻已不在了。

一盤沒下完,爸爸要去跑步,她也無所謂地結束了。

03

這世間最等不得的,就是孩子,他們總是迫不及待地長高長大。彷彿眨眼之間,就從一個梳著沖天辮的娃娃,變成了亭亭玉立的青春少女,從一個留著鼻涕滿地打滾的熊孩子,變成了朝氣逼人的陽光少年。

姐姐小曦以前總喜歡摟著我的脖子,甜甜地說“媽媽,我愛你!”那種甜膩美好的樣子,彷彿就在昨天。

轉眼她已經和我一樣高了,看到妹妹親著我的臉說“我最愛媽媽”,會露出鄙夷的表情說好肉麻。

她常常嘲笑妹妹的想法和語言幼稚,全然忘記不久前自己曾說過一模一樣的話。

我知道此後再難以得到她的親親和抱抱,她也不再需要我的睡前故事和順口瞎編的童話。

孩子每天都在努力地長大,學著離開我們的羽翼,自己飛出去闖天下,我們能陪伴他們的日子是有限的,每過掉一天,便少掉一天。

然而,生活中有多少父母,因為種種原因,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時候離開孩子,在孩子最需要引導的時候不能陪在身旁。

他們總是想:等我再多賺點兒錢就去陪孩子,等我忙完這幾個專案就去陪孩子,等我拿到這個學位就去陪孩子,等我......就去陪孩子。

然後,等他們終於“多賺點兒錢”了,忙完專案了,升職加薪了......覺得可以稍微放鬆一下去陪孩子了,才發現,孩子已經不需要父母的陪伴了。

你的孩子不會永遠等著你給他講故事,也不會總是盼著你陪他下一盤棋。

你不會永遠有一個3歲的孩子,等你把他扛在肩上去散步。你也不會永遠有一個8歲的孩子,渴望著你去看他打球。

你錯過了孩子的畢業典禮,便無法再次經歷。你錯過了孩子的10歲生日,下一次就算你能陪他,他也已經11。

錢可以少賺一點,工作也可以緩一緩,唯有陪伴孩子不能等!

因為,孩子成長中,你錯過的所有精彩,永遠不會回來。

再多賺點錢就來陪孩子?你,想!得!美!

第二篇:陪伴孩子成長,首先要找到自我

今天的分享由一則中國禪宗公案故事開始,故事叫“我去哪兒了”

有一位公差,押解著一名犯人去京城。犯人是一名犯了戒規的和尚。路途很遠,負責任的公差每天早晨醒來後,都要清點身邊的幾樣東西。第一樣是包袱,他跟和尚的盤纏、寒衣都在裡面,當然不能丟;第二樣是公文,只有將這份公文交到京師才算完成任務;第三樣是押解的和尚;第四樣是自己。公差每天早晨都要清點一遍,包袱還在,公文還在,和尚還在,我自己也還在,這才開始上路出發。

日復一日,偏僻的小路上經常只有他們兩個人在行走,很是寂寞,免不了閒聊幾句。久而久之,彼此互相照應,關係越來越像朋友了。

有一天,風雨交加,飢寒交迫,兩人趕了一天的路,投宿到一個破廟裡。和尚對公差說,不遠處有個集市,我去給你打點兒酒,今天好好放鬆一下。公差心思鬆解,就給和尚打開了枷鎖,放他去了。

和尚打酒回來,還買了不少下酒菜。公差喝得酩酊大醉,酣酣沉沉地睡了過去。

和尚一看,機會終於來了。他從懷裡掏出一把剛剛買來的剃刀,嗖嗖嗖,就將公差的頭剃光了。然後,他將公差的衣服扒下來,自己換上,又將自己的僧袍裹在公差身上,連夜逃走了。

對發生的這一切,公差都渾然不覺,一覺睡到第二天日上三竿。醒來後,他舒舒服服地伸個懶腰,準備清點東西,繼續趕路。一摸手邊的包袱,包袱還在;再看公文,公文也在;找和尚,和尚找不著了。廟裡找,廟外找,到處都找不到。公差就抓撓著頭皮想:和尚哪兒去了呢?呃?發現頭居然是光的!低頭再一看,身上穿著僧袍,恍然大悟,原來和尚也在呢!

前面三樣都在,第四樣就該找自己了。公差又在廟裡四處找,怎麼也找不著自己,心裡就納悶兒了,和尚還在,我到哪兒去了?

讀完故事,你可能會想,現實中哪有這麼笨的人?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我想你還是仔細觀察身邊的人吧。這不是我要討論的話題。

這則故事出自於丹的書——《趣品人生》。于丹非常擅長利用故事,闡述觀點,生動幽默之餘,發人深省,這也是我無比欣賞她的緣由。

在故事分析,故事中的包袱是什麼?是我們的物質生活,物質生活的改善會伴隨我們的一生,所以它不會丟;

公文是什麼? 是我們的職業。我們在世上安身立命,總有一個社會角色,有自己的職業,建立與他人的關係。公文也丟不了。

和尚是什麼?和尚是我們日復一日做的事。當自我還在時,我們押解和管理著這個囚徒。但是,當我們日復一日忙碌著,過分專注於一件一件瑣碎的事情——自己的事、家人的事、工作的事、朋友的事,就會越忙越忽略自我的感受,不知不覺將自己置換成囚徒。表面上看,和尚還在,日復一日忙碌的事都沒有丟,自我卻找不到了。

聽上去有點可笑荒唐的故事,在當今社會格外有意義。一個人追求什麼,就會變成什麼的囚徒。一個追求權力的人,就會想方設法往上爬,把官做大,成為權力的囚徒;一個追求金錢的人,就會拼命掙錢,到頭來只是一個數字的疊加,成為金錢的囚徒。越是激進地追求一樣東西,就越容易丟失自己。

我從小數理化成績差,所以我一直認為我智力平平。去了加拿大後,獨處的時間多了,發現了自己一個特長,喜歡觀察週遭事物。這個特長,早已填補了我對智力平平這個認識的心理空缺,因為我察覺到,對世界的認知和事物的判斷力更重要。這個特長,經過閱讀好書會被不斷強化,是“發現自我”的有效工具。每天乘坐地鐵,觀察地鐵上無數低頭刷手機的人,喜歡看大家都在做什麼,發現大多數人都是在無意識地消磨時間。但也總有零星幾個看紙質書、電子書的人,從他們的眼神中我觀察到了自信和淡定。我也習慣在地鐵上看看書,或聽歌閉目養神,儘量做到不看輕碎片時間。我想,這也是一個找尋自我,認識自我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的區分:知道自己每時每刻在做什麼,想去哪裡;反之,略顯茫然、不知去向哪裡,大量時間處於自我意識消失狀態。

找到自己在哪裡,才能幫助我們孩子找到自我,不是嗎?尋找自我的過程,是始終保持頭腦清醒的過程。工作中的負面情緒是否帶入了家庭,傳染給了孩子?自己的碎片時間,是否在不斷自我充電?充完電,是否可以與家人分享、一起成長?每天是否為自己留有片刻寧靜,剔除大腦中的殘餘,讓心平靜,感知靜默的力量?

追求成功,仍是大多職場人士的目標。然而,有沒有可能在不迷失自我的前提去實現夢想呢?答案應該是肯定的。“找到自我”是生活之錨,也是教育孩子的大標尺之一。我教育女兒有個大方針:學齡前丟擲無數“為什麼”給她,強化本有的好奇心;小學時期,用讀書與旅行,陪伴她一起尋找無數“為什麼”背後的答案,把萬事萬物“掰開揉碎”展示在她面前;初中至高中,繼續探索世界,但更為重要的任務來了:認識自己,找到“我”在哪裡。因為找尋自我不易,所以需要大量時間與思考。到了大學,我和孩子她媽的任務基本完成了,因為找到自我後,未來的路即便沒有那麼的敞亮,但至少她知道該如何走下去,知道每一次跌倒是繼續向前走的激勵方式。這個教育方針,是嚴重後知後覺的體察,是走過多少彎路後的總結。本應該在十幾年讀書期間,完成“找尋自我”這件事,卻在工作後才慢慢實現。我主張修身,就是基於這樣的認識,不想讓孩子繼續以後知後覺的狀態找到自我,未來的世界容不得這種“遲鈍”。

第三篇: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

當孩子的學習出現問題時,一個主要方面是學習方法需要調整;另外一個更大的方面,就是孩子的生活、情緒、情感或精神世界有一些內容需要調整。家長要了解自己的孩子,要和孩子做朋友,不要老盯著孩子成績的變化,而應多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

“一流的父母做榜樣,二流的父母做教練,三流的父母做保姆。”姑且不討論這句話的對與錯,無論是怎樣的父母,“榜樣”也好、“教練”也好,“保姆”也罷,都有一個共同問題要面對,就是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

對父親來說,父親拿什麼去教育孩子,就是用自己的風度。父親必須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的一種質量,在什麼時候表現風度,尤其要在遇到逆境,遇到自己接受不了的人,遇到別人犯錯誤的時候,父親如何表現風度,這是帶給孩子內心的一種力量,也是帶給孩子的一個空間。

母親的情緒對於孩子來說意義更為重要。媽媽的性格與脾氣,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髮育。媽媽性格溫和,孩子性情也趨於平和,內心世界穩定;媽媽如果性格暴躁、喜怒無常,孩子也心浮氣躁,遇事情緒化,做事容易諸多不成。所以,控制情緒是做現代媽媽需要學習的重要一課。

媽媽要學的第一個字是:“虛”

很多媽媽很精明,一眼就能看出孩子的問題,而且忍不住很快就要指出來,這不是母親的內涵。在看到自己孩子優缺點的時候,做母親的都不要立即就反應出來。為什麼不要動,因為孩子需要空間去自己成長,母親隨意而過多的評價,往往使孩子喪失內在的動力,而更多在意母親的反應。

有的家長很納悶,孩子在別人面前都很好,一回到家,一看到自己的媽媽就變了另一個人似的,變得急躁又不可理解。為什麼這樣,可能就是這個“虛”沒做好。做不到不露聲色、不能夠虛下來的母親,無法給孩子的情緒提供一個空間。孩子的情緒得不到母親情緒的包容,要麼變得謹小慎微,要麼對抗性強,親子關係難以順暢。

媽媽要學的第二個字是:“弱”

母親在孩子面前要學會示“弱”。強勢媽媽的孩子很難自信,孩子的自信會在媽媽一直強勢的狀態裡一點點削弱。能夠在孩子面前示弱的母親,實際上是通過示弱實現對孩子的託舉,孩子的內心會因此逐漸自信而堅強。所以,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就要學會在孩子面前示弱。凡是對孩子一直強勢的父母,實際上是在壓制孩子的成長和發展。

媽媽要學的第三個字是:“柔”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個母親真正的教育力量在於“柔和”。你會發現,越柔和的母親,有時候帶動孩子的能力越強,越是扯著嗓門整天對孩子叫嚷的母親,則往往難以勝任真正引導和帶動孩子的重擔。

每位家長都重視孩子的學習,但是,家長的心態應該放在哪?請千萬不要急著報班、著急找家教、著急找一些方法層面的東西來解決孩子的學習問題。

家庭教育重在養,而非在教。我們需要特別解讀以下兩個字:一是心,二是情。

教育需要有情有禮,這是家長們在教育孩子時必須遵守的原則。教無定法,對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以及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需要的方法肯定是不同的。但是有一個共同的原則需要注意,那就是要有情有禮,情在禮的前面。

現在家庭教育的現狀是什麼呢,有情無禮。家長愛孩子的時候愛得沒邊,關心孩子的時候,連孩子的襪子都要給他穿、給他洗(已經足夠大的孩子)。這叫愛嗎?這個情已經失去了教育的價值。

另一個現狀是有禮無情,尤其是家長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沒有感情鋪墊。任何層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給被教育者傳達教育者本身的真實的內在情感。感情做足了,等到孩子渴望我們講一些東西的時候,家長再把道理點出來。一定是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孩子才會主動說:“媽媽,那我該怎麼呢?”這個時候一個小道理過去,才有可能實現帶給孩子的一種引導能力。

 

家長內心焦慮與浮躁,比孩子有學習問題更可怕

孩子出現學習問題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導致孩子內心不安的干擾源。也就是說,孩子內在基礎層面的支撐亂了,才是最可怕的事。家長必須擁有情緒自控的能力,孩子出現問題時,你先不要急躁,先平靜下來,把自己的情緒調整好,然後再面對問題。

如何實現情緒的自我調控和管理,這是對家長提出的一個深層次的問題。“只有平靜的內心,才有可能沉澱和吸收教育的理性思考”。只有我們家長的內心平靜下來,才能把教育者對教育的理性思考沉澱到內心裡面,沉澱為自己的一種狀態。如果沒有這一種過程,無法把它內化為自己的一種狀態,你讀任何教育理念都是無效的。因為不能內化和沉澱,你就無法擁有實施教育的資本,無法拿著教育專家的東西在自己家庭裡去實現。

家庭教育的空間一定要留給孩子

家庭教育要想做好,應該下功夫做的事在兩頭,一頭是父親,一頭是母親,中間這一段,任何孩子的成長都是在蜿蜒曲折的過程中完成的,這個空間要留給孩子,不要管它。

一流的家長靠放,不懂教育的家長靠管,管孩子是百分之百的失敗,放孩子有百分之五十的成功。天天抓著孩子不放的家庭跳到錯誤的空間裡來了,這個空間是每個孩子自己獨立完成的,但是很多家長參與到這個空間裡面盯著不放,拔不出來,不讓他管不行,不讓他管就沒有別的事可管了。

有的家長說,你讓我放就不管了嗎?讓你放不是不管,讓你站到你的角色裡面。要對孩子的情緒做養護,而不是對孩子的行為層面的東西過多地參與。過多的參與等於我們不知不覺、兢兢業業在犯錯誤。

家長的教育能量釋放出來,足以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

當一個人對學習失去熱情之後,再好的智商也談不上很好的發揮。有的家長說孩子表現不好,不好好學習。事實上,“求人不如求己,求己不如求學”。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就是內視,《大學》裡講“正心、然後誠意”,正誰的心?正家長的心,然後再正孩子的心。

其實,氣質決定了孩子的學習差異,孩子的氣質就是父母的狀態慢慢內化給他們的一種氣質,就像我們的職業習慣一樣。如果一個家長的內心永遠是冷漠、浮躁的狀態,任何教育思想在他的心理面落下去就像乒乓球一樣彈回來了,孩子也一樣。父母的情緒孕育著孩子學習的情緒與氣質。

啟動家庭教育的能量,首先要啟動家長和孩子內心流通的天然情感。我們父母和孩子之間情緒和情感的力量,要達到“熾”的程度。熾就是熱,熱到能夠燒烤孩子內心的程度。拿什麼去塑造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氣質,就是拿我們父母恰當的情。

今天很多孩子不是才能上的欠缺,而是情的不足,義的模糊。家長是孩子情和義最大的啟蒙者,如果你們這一塊的啟蒙力量失去了,對孩子才能上的表現肯定是一個遺憾。

家庭教育是真情的迴歸和文化的守望與傳承,家庭教育不能再站到方法和技術層面來折騰了,應該站到文化和哲學的空間去審視。

所有的父母都是文化的載體,不同的家庭文化培養出來的孩子的氣質是不同的。文化是教育的旗幟,教育做到最高點就是文化,文而化之,不用說話孩子內心就被我們感化了,同時產生另外一種生命力。

家長自身對教育素質的修養和提升,僅僅是實現家庭教育功能的開始。孩子們內心的邏輯,和我們成人之間內心遵守的邏輯思維是不一樣的、是有衝突的。但是他們的這種邏輯未必是不好的,需要我們去開發、面對、指導。我們要反問的是:我們的教育儲備夠不夠,我們的家庭教育能量夠不夠,我們的教育修養夠不夠。

養魚重在養水,養樹重在養根,養人重在養心

在教育上,方法的力量是有限的,家長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真正欠缺的是什麼呢,真正欠缺的不是方法,是狀態,是父母的教育狀態。現在有很多母親的理性讓我覺得比較可怕,在談及孩子的時候,缺乏情感的基礎,缺乏情感的支撐。母親的這種理性在教育孩子問題上是很可怕的。父親和教育是有距離的,有距離不可怕,但父親要表明在家庭教育這個空間裡的位置,要表達清楚在家裡對孩子的精神導向是什麼。

教育的最佳狀態在於一個“養”字。家庭教育重在養,而不在教。現在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各種各樣的問題歸納起來就是心力的不足,心裡面對學習熱情不足。養魚重在養水,養樹重在養根,養人重在養心。

如果一個孩子的心在家裡面得不到養護,得不到有效的滋養,天賦的聰明就沒有基礎;智商再高,沒有恰當的、相應的心態支撐,天賦很難發揮。我們先不講孩子的心如何,先看看養孩子心的人,也就是父母的心適不適合養孩子,或者如何達到養孩子的狀態。

如何點燃孩子內心的學習熱情,點燃需要一定的溫度,需要一定的狀態才能點燃。如果家長的心是冷漠、麻木或者是焦慮不安的,我們很難去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面對孩子不管出現任何狀態的時候,記住,作為一名母親,保證自己情緒的平和,這是您對孩子最偉大的教育!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Uber小編在小寶貝媽媽經分享的育兒教養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小寶貝媽媽經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並分享這篇「幾篇小文章,送給快被孩子逼瘋的父母」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親子天地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