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家長必看!孩子面前,請放下你的手機!父母沉迷手機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我在你身邊,你卻低頭玩手機」,手機正深深影響著家庭生活,很多爸爸媽媽沉迷玩手機,孩子也漸漸模仿成為「低頭族」,親子之間的溝通交流越來越少。

這些天,四川宜賓一位六年級小學生寫的作文在網絡上刷屏。在這篇作文中,別心雅寫道:爸爸媽媽寧願在網上跟不認識的陌生人聊天,也不願意放下手機和自己的女兒面對面聊天。在手機面前,“父愛如山”,一動不動。

而這篇文章的創作思路,也是因為在老師佈置了作文之後,別心雅不知道該怎麼寫,於是去詢問媽媽,但是媽媽卻只顧著玩手機,對孩子的詢問置若罔聞。別心雅的這篇作文在班級裡也引發了熱議,同學們都覺得她寫出了自己的心聲。在老師提問有沒有誰有過跟別心雅一樣的遭遇時,幾十雙小手刷刷舉起。

同班同學曹茂軍小朋友是這麼說的:

當他有委屈的時候,想跟爸媽傾訴時,爸爸媽媽都在玩手機,慢慢地,他也不知道該如何跟父母溝通了。

小姑娘黃紫青也有同樣的苦惱:

以前爸媽還會檢查她的作業,但是現在作業不檢查了,羽毛球也不陪她打了,甚至一些家庭小遊戲也不一起參與了,爸爸媽媽只知道抱著手機刷個不停。

劉墉曾經說過,家長要關心孩子的靈魂,當孩子成長路上的心靈夥伴。

別說靈魂了,淪為手機奴的家長們甚至連孩子的生命安全都顧及不了。

《爸爸去哪兒》第三季的時候,節目組安排演員劉燁和兒子諾一待在一個房間裡交流時,好動的諾一興致勃勃地跟爸爸說這說那,冷漠的父親則掏出了手機玩個不停。

天真的孩子甚至編出了這樣的話想要獲得爸爸的注意:“爸爸,觀音菩薩讓你跟我聊會天。”

聽到這話的父親劉燁也只是抬頭瞥了一眼就繼續擺弄手裡的手機了,而兒子諾一隻能悻悻地走開。
你終日捧著手機,連孩子的哭鬧都不聞不問,他又怎麼敢相信自己是你最愛的寶貝呢?

你玩手機,孩子也玩手機,彼此不吵不鬧,這不是陪伴。奉勸爸爸媽媽們,放下手機,抱抱孩子吧!

放下手機,與孩子真正在一起,從約束自己的行為開始 ↓↓↓

父母沉迷手機給孩子帶來的影響

1. 父母「機」不離手,孩子加盟「低頭族」

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父母經常陷入看手機模式,很容易被孩子模仿,導致孩子也對手機「愛不釋手」,沉迷其中,輕則影響學習,重則影響身體發育。

2. 父母「機」不離手,孩子不擅於溝通交流

良好的親子關係需要家長關注和提高親子溝通的能力和水平。當父母不自覺地成為「低頭族」時,必然導致與孩子間的交流和互動減少。

3. 父母「機」不離手,孩子更容易感到孤單

因為玩手機,父母更多地沉浸在自己的需要之中,很少干預孩子的事情。「忽視型」教養方式下成長的孩子,適應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比較弱,更容易感到孤獨無助。

父母離不開手機的原因

1. 跟父母的身份認同有關

從一個「自由自在」的人轉變為一個「有家有孩子」的人,意味著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很多年輕的父母沒有完成角色身份的轉變。

2. 過分認同自己是教育者的角色

很多家長把自己看作是教育者,沒有成為孩子成長的參與者和體驗者。沉迷手機的父母,會要求孩子去完成作業或者去做他們認為孩子應該做的事情。

放下手機,從約束自己行為開始

約束1:休息時放下手機

休息時要求自己不看手機,如果必須看手機,不妨徵求孩子的同意。

約束2:設置固定時間看手機

比如養成一個習慣,抽一個時間段集中處理一些不緊急不重要的微信留言,以長文的方式詳細回復。

約束3:減少在孩子前的手機使用率

如果孩子在身邊,家長的手機通話或互動時間儘量簡短一些。談話結束馬上把手機放在一邊。

父母遠離手機的策略

策略1:陪伴孩子,用合理安排替代手機使用

制定時間分配的計劃,合理安排好下班回到家後的時間,用豐富有意義的活動來替代手機,把目光從手機螢幕轉移到家庭生活。

從「必須要做的事、想做的事情、應該要做的事」三方面安排家庭生活作息表。

策略2:激勵孩子,用共同興趣和諧親子關係

從充實家庭生活開始,儘量避免把心思放在手機上,父母多陪孩子做戶外運動,多參加有益身心的活動,如散步、親子體育遊戲,外出爬山等,促進親子間的情感交流,培養共同的興趣愛好。

策略3:約法三章,用共同的約定建構家庭手機規則

首先要清晰地指出家庭成員需要改進的地方。在孩子求助的時候,父母立刻要放下手機回應孩子;在家時間,一天觸碰手機不超過1個小時。目標要具體、明確,便於測量。如就餐時,儘量避免不看手機;外出活動時,不帶手機充電器等。無論何時,家長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真正實現愛的教育。

要把約定書面化,並張貼在家裡的顯眼處,讓孩子和家長時時刻刻能看到。讓孩子成為家庭用手機的制定者、執行者和監督者。如果父母和孩子任何一方沒有完成約定,需要承擔的違約責任也絕對要承擔。
各位爸爸媽媽放下手機與孩子真正在一起,從約束自身做起,與孩子共同制定手機使用原則,更多地陪伴孩子。

請放下手機告訴孩子:我在聽你說,我在關注你,我會陪你做。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