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Tammy 今天來跟你說說 家長少說下不為例!別讓孩子拿哭鬧當武器!吧!
Q:我的孩子稍不順他的意就哭鬧不停,有什麼方法改變他的行為?
A:造成孩子哭鬧不停的任性行為,主要是因為父母教養態度不當。行為通常是靠經驗累積而來,孩子在與成人互動的過程中,會持續使用對自己有益、有效的方式,而淘汰無益、無效的方式:任性、哭鬧的行為也是由此而來。
當孩子有求於父母而哭鬧時,父母為了息事寧人而勉為其難地答應:“只允許這一次,下不為例。”或“好吧!好吧!但下次不準。”這種對孩子讓步的行為,會使孩子變得任性。雖然父母說“只有這一次”,但可能不久又會像這次一樣,如此,想要修正孩子的哭鬧行為是不容易的。
一般來說,父母規定的事,孩子們很少能完全遵行,因為父母總是輕易地寬容孩子。寬容孩子是好的,但是太過縱容時,孩子就會逐漸變得任性,因此面對孩子的任性行為時,父母需要有所堅持,應儘量少做“下不為例”的妥協,別讓孩子拿哭鬧當“武器”成為一種習慣性行為!
1.貫徹立場
如果我們對孩子的教導是隨便的,就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相反,如果父母態度堅定,孩子就可以有依循的行為準則。
2.體驗後果
事先與孩子約法三章,無法達成時,讓孩子體驗“自行負責後果”。比如:孩子在睡前要求玩積木,你可以和孩子訂定遊戲規則——玩十五分鐘,如果超過時間沒有收拾就寢,則一週內不可以玩積木。當孩子無法在十五分鐘內收拾就寢,父母就應貫徹約定,一週內不允許孩子玩積木。
3.刻意忽略
當孩子出現任性行為時,暫時忽略他們,當他們不存在。孩子有時會用一些負面行為來吸引成人的注意,但這些負面行為並沒有太多目的,只是向成人表達心中的不滿,這時只要成人不理會他們,孩子就會覺得無趣,自然改變他的行為。
4.適時鼓勵
許多時候孩子為了要達到父母的期望而努力,因此,當他們有進步時,父母應給予適當的鼓勵與讚美,增加他們持續努力的慾望與動力。若父母總是忽略孩子的努力與進步,孩子就會逐漸回覆原來的樣貌。
5.良好示範
父母或同伴都是很好的示範者,用良好的行為來影響孩子,讓孩子有學習模仿的物件,漸進地改變行為。
任性行為非一日造成,好的行為也不會一天就出現。孩子不會在一夕之間就改正這些行為。因此,如果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卻發現孩子的行為沒有太多改善時,不要感到沮喪,要對孩子有信心,相信他們終究有一天會改變。對孩子來說,信任是最大的激勵。最重要的是,父母必須學會正確的處理態度,才能有效地協助孩子改變。看完今天的文章之後,大家是不是有什麼想法呢?請大家分享出去吧!我是Tammy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