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孩子的學習能力,就是這樣被父母抹殺!別當這樣的父母

大家好,我是小寶貝媽媽經小編Uber!今天要來說說關於「孩子的學習能力,就是這樣被父母抹殺!別當這樣的父母」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有位媽媽和我說,她6歲的兒子暈暈乎乎的,說話莫名其妙,有時候會讓人哭笑不得。我問她具體的情況,她舉了兩個例子。比如,媽媽開車的時候,他問媽媽車燈為什麼會閃?媽媽說要變道。

他問:“為什麼變道就閃呢?” 媽媽說:“要讓後面的司機知道。” 他問:“為什麼要讓後面的司機知道?” 媽媽說,“我們要變道了,當然要讓後面的司機知道呀!” 孩子又重複了一句:“為什麼要讓他們知道呢?” 媽媽覺得孩子有點不可理喻......

還有的時候,他坐在車上說“再有1000米就到北京啦”,在媽媽看來,這純屬胡說八道。 聽完後,我問媽媽:“關於開車變道的事情,你覺得孩子是故意搗亂,還是真的不懂呢?”媽媽說他應該懂了吧,我已經說得很明白啦。是的,我們以為自己說得很明白,孩子就應該懂,其實並沒有解開孩子心中的疑團。

 

聽了媽媽的描述,我對媽媽說:估計孩子沒有理解變道和閃燈之間的關係,一個6歲的孩子,沒有開車的經驗,他的理解非常簡單:變道就變道吧,為什麼要閃燈呢?還要讓後面的司機知道,關他什麼事兒? 媽媽說:看來,他可能真的不知道。變道的時候要閃燈,讓後面的司機有心理準備,避免發生碰撞——對成人來說,這是常識;對孩子來說,這是新知識。

那麼,如果用講解常識的方法去講解新知識,孩子肯定會雲裡霧裡。 我對媽媽說:對於新知識,我們不但要讓孩子知道“是什麼”,還是讓他理解“為什麼”,這才算真的講明白了。比如這個交通規則,你前面給他講了半天,只是回答了“是什麼”——變道要閃燈;但沒有回答“為什麼”——變道與閃燈之間的關係。

媽媽問怎樣才能讓孩子明白,我說了一個思路。我們不妨逆向提問:“如果我們不閃燈,後面的司機不知道我們要變道,假設他又開得很快,會怎樣呢?”孩子思考一下,他通常能想出答案:發生碰撞。然後,問孩子:“兩車碰撞在一起,是不是很危險?車會受傷,人也會受傷吧?有什麼辦法能避免碰撞呢?用招手的辦法有用嗎?用喊話的方法能聽見嗎?你還能想出更好的辦法嗎?” 這樣慢慢引導,孩子會發現,閃燈是最安全、最有效、最聰明的方法。

通常,我們都非常關心學習態度,希望孩子愛學習,卻常常忽略另一個問題,有的孩子很想好好學習,也付出很多時間與精力,結果卻差強人意。也就是說,光有學習態度還不夠,還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學習能力。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天然的好奇心,這是學習能力的發源地,從出生的那一刻,學習就開始了,孩子在一刻不停地探索這個世界。遺憾的是,這種探索的本能,卻常常被人為地扼殺。

學習能力最大的殺手,就是輕視孩子的“為什麼”,漠視孩子的困惑。 孩子小的時候,常常問一些可笑的甚至沒法回答的問題,比如鳥為什麼會飛呀?長頸鹿的脖子為什麼那麼長呀?石頭為什麼沒有腿呀?人為什麼會死呀?星星為什麼那麼小呀?土裡為什麼能長出小草和大樹呀…… 被孩子問煩了,我們常常敷衍孩子說“本來就是那樣的”,這等於沒有回答。

比如,有一次鵬鵬問媽媽: “自行車的輪子為什麼會轉呀?” 媽媽告訴他:“因為輪子是圓的。” 我發現鵬鵬仍然一臉困惑地站在那裡,我就走過去問鵬鵬:“你是不是想知道,你只是踩了踏板,為什麼輪子會轉動起來了?” 鵬鵬使勁地點頭。於是,我把自行車倒過來,然後,用手搖動踏板,讓鵬鵬觀察發生了什麼。他饒有興趣地看了很久,眼睛裡閃耀著好奇的光芒,我告訴,與車輪和踏板固定在一起的零件,叫做齒輪,帶動兩個齒輪轉動的,是鏈條。我沒再多說什麼,我相信,以後他上物理課學到齒輪的時候,一定會想起這一幕。

學習,往往都是從有價值的問題開始。我曾經給許多媽媽建議,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除了認真對待、認真回答以外,不妨做一些統一規格的卡片,回答不了的“為什麼”先記錄下來,並放在一個專門的盒子裡,做成一個儲蓄“為什麼”的銀行,這是最好的教科書。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哲學家,他們常常問出一些非常深刻、非常核心的問題,而且覆蓋範圍非常廣泛,幾乎囊括了天文、地理、生物、化學、物理、數學、歷史等學科。這些“為什麼”也是最好的知識路線圖,我們不妨和孩子一起去追蹤答案,開始知識的發現之旅,帶著問題去閱讀、上網查詢、請教老師和親人朋友,每尋找到一個答案,就記錄在卡片後面,並慶祝每個並不新鮮的“新發現”。

通常,一個“為什麼”解決了,又生出許多新的“為什麼”,通過追蹤這些“為什麼”,慢慢就織成了一張完整的知識網。這個“織網”的過程,不但是主動的、愉悅的,還是好玩的,充滿了探索新知的樂趣,並且,這些知識都是融會貫通的,孩子通過探索得到答案,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而且孩子上學以後會發現,課本上的知識,他早就思考過,甚至他自己當前的知識儲備,遠遠超越了課堂的內容。這樣的學習,像玩一樣輕鬆。

當然,和孩子一起探索的過程,也是對我們的耐心和好奇心的考驗。通常,孩子的好奇是全方位的,而我們的好奇,往往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流失,我們更關注“有用的”、“需要的”內容。與孩子相比,我們的好奇心已經嚴重萎縮。 所以,我們不要用自己的認知界限去框定孩子,而是跟隨孩子好奇的腳步,單純地去體會那些“沒用的”知識帶來的樂趣。另外,隨著孩子知識面的擴充套件,如果我們希望與孩子有交集,哪怕部分地參與孩子的探索,對父母來說,這都是一種挑戰,也是個技術活兒,不但需要耐心,還需要毅力。當然,這也是一種精神上的陪伴,而且是一種高質量的陪伴。

相反,如果我們輕視孩子的“為什麼”,敷衍孩子的問題,甚至阻止孩子問“沒用的”、考試不考的問題,那麼,孩子探索的鏈條便出現了斷裂,因此失去了學習的靈魂——主動探索的精神。 當孩子進入被動學習的狀態,就成了一個被灌輸、被填充的知識容器,只是機械地記憶結論,卻很難洞悉知識之間的深層聯絡,如果僅僅把知識儲存在大腦裡,不能靈活運用,那不是真正的知識,而是知識的“殘骸”。

許多家長抱怨孩子“被動、不自覺”,我們不妨回頭看看,是否珍視孩子的好奇心,是否認真對待孩子五花八門的“為什麼”?沒有了主動探索的精神,學習註定會成為苦差事。 也許您會問,既然書本上都有答案,我們直接告訴孩子結論,不是最高效的學習方式嗎?確切地說,這是高效的儲存知識的方式。 學習,至少包括儲存知識和發展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發展能力是更核心的目標。 能力的發展,是在探索的過程中實現的。這個探索的過程,會綜合運用並提升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溝通能力、表達能力等各項能力,相當於孩子重走了科學家發現知識的路徑。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什麼是教育,當你把學校教給你的一切知識都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課本上那些知識,就算忘了,也可以很快查閱到。最關鍵的,是通過學習知識,獲取學習的能力。這便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 常常看到一些家長硬生生地給孩子灌輸一些知識,孩子卻很排斥。其實,這主要是因為沒有把握好教育的契機——我們想講的時候,並不是孩子想學的時候。

教育的契機,通常是等來的——當孩子問“為什麼”的時候,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當孩子感到好奇的時候,機會便來了

許多孩子覺得學習痛苦,是因為當下的教育體制,壓抑了孩子自由探索的空間;另外,班級授課制雖然高效,卻很難照顧到每位學生的個性和興趣點。學校當天教授的內容,很難與孩子想學的內容重合。 而家裡則是最適合因材施教的地方,我們不要把家裡弄成第二個應試教育的舞臺,因此,我不主張把學習和生活割裂開來,也不主張把學習和遊戲對立起來,我們完全可以在生活中尋找學習的線索和契機,恰到好處地點撥孩子,通過遊戲,不需要正襟危坐,孩子不知不覺就學會了,沒有痕跡、沒有負擔、沒有意識的學習,才是學習的最高境界。我們往往忽略了生活的契機,卻要花費金錢花費時間,依賴興趣班培訓某種單項能力,真是捨近求遠。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Uber小編在小寶貝媽媽經分享的育兒教養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小寶貝媽媽經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並分享這篇「孩子的學習能力,就是這樣被父母抹殺!別當這樣的父母」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親子天地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