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不要以父母之心度量你的孩子

地推牆膜的時候,有個媽媽帶著四歲左右的女兒畫畫玩兒,聊一陣熟稔後我隨口問了句小姑娘叫什麼名字,她不做聲,我不在意,她媽媽倒是著急了,張口便說:

“快告訴阿姨你叫什麼名字啊!平時媽媽怎麼教你的?在外面要有禮貌!再這樣媽媽可不喜歡你了!”

聽到最後這句我忍不了了,示意這位媽媽稍等一下,然後大大方方、親近又不熱情的對小姑娘說:

“我叫小麗!你呢?”

小姑娘沒有一絲猶豫,干脆的回答了自己的名字,我笑了,轉頭對她媽媽說:

“看見沒有,你女兒並沒有任何問題,真正有問題的是我,是我剛開始不會溝通,正常的交際程序應該是我先介紹我自己,然後小朋友再回應我,所以不要再說不喜歡她這種話了,真正沒有禮貌的,不是你的女兒,是我們這些大人。”

這位媽媽一臉驚奇和驚喜,她說難怪自己女兒在外面從來不喜歡喊人,也不說自己名字,一直很糾結這個事情,覺得女兒交際方面有問題。

我點點頭,說:“是啊,真正有問題的,其實是我們大人啊。”

據父母和身邊人說,我從小便很乖,很有禮貌,見誰都會熱情打招呼,這種狀態也一直持續到現在成年時期,也不是沒見到過對一些並不熟悉甚至隻見過一面的長輩或鄰居打過招呼後他們略微尷尬的臉色,但我堅持認為要做好自己,要人見人愛。

直到挖掘了更多內在小孩,我才發現,自己這樣子的過度禮貌,是種不正常的強迫症。

不僅僅是打招呼,包括待人接物,我都屬於壓抑自己,犧牲自己,以獲得更多的認同,害怕自己一旦不去主動付出,便不會被接納,由他人評價建立起來的內心世界進而崩塌。

孩子爸卻是與我完全相反的人,他不打招呼,盡量拒絕人情應酬,有時候我很羨慕孩子爸的特立獨行和堅持,能長年累月做到如此以至於給人留下話柄是多麼的精神可貴啊!

我這麼“有禮貌”,也沒見得有多大成就,他那麼“沒禮貌”,也沒見得有多大不開心。

經常給人打招呼,並不是因為我喜歡,有時候甚至是厭惡的,因為當一天心情極差,在路上遇見熟人,還要強顏歡笑,熱絡的說:你好,你去哪兒,再見。

我後來還了解到,因為我的這種禮貌,影響到了小區里別的不愛打招呼的孩子,大人們拿我們做著比較,認為我值得被誇讚,而那些對他們“不禮貌”的孩子,則不是一個“好小孩”。

父母們在育兒上,都是根據個人經曆和社會閱曆來主導對孩子的指引方向,簡單一點說,就是要普通、不能出格、要和大家一致。

大家都有禮貌、愛打招呼、外向、肯分享、樂於助人...等等,一些東西幾乎成為了社交標準,沒有做到這個標準的孩子,使父母們焦慮。

他們真正焦慮的是什麼呢,是父母自己的面子,是家庭教養方式需要得到認可,是對孩子出現了“社交問題”從而影響他個人的交際發展。

但我認為前兩個占的比例是最大的,因為如果父母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不因外部影響去讀取孩子內心,就會發現,不管這個孩子有沒有做到一個社交標準,他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所在。

在朋友圈看到一篇關於內向的文章,講述的是內向的過人之處多得數不勝數,底部有一個評論說:

外向的人管理世界,而內向的人,改變世界。

大多數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愛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但是幾乎相同的是:

我們對孩子的愛,打著“為他好”的名義,一半用來實現自我價值觀,另一半,用來改造他。

綜藝節目《奇葩說》有一期討論“父母想去養老院的時候究竟該不該同意”,有一位嘉賓說得現場群眾哈哈大笑,他說不會同意媽媽去養老院,因為他要“報複”。

在他小時候,他想學畫畫,學跳舞,想做自己,可是媽媽不允許,他特別痛苦,現在他媽想去養老院過自己的快樂晚年,他也要媽媽嚐嚐他小時候的特殊滋味。

雖是玩笑話,卻是非常現實。

我們為兒女的時候,是無法做自己的,我們體會過鋪天蓋地的期望,體會過愛的壓抑和淹沒,體會過無法主宰自己人生的艱難和痛楚,幾乎每個人在社會製度和文化下都體會過。

可是當我們為人父母後,我們的過去,在不顯形的地方,在自己子女身上重複。

一些父母難以與孩子溝通,是因為他們站在自己的世界,用質疑的眼光看著不遠處孩子的世界。

他們覺得自己站的世界大而威嚴,孩子的世界小而狹隘,需要自己不斷的擠壓孩子的空間,將認為有益的東西來填滿孩子,自主的孩子會逃,造成親子間更大的隔閡,不自主的孩子會原地無助落淚,直至失去自己的世界,滿眼望去,全是父母的,父母的,父母的。

玩一塊石頭,一片樹葉,一隻小昆蟲,在孩子眼里即是快樂、是美滿、是晴朗,而這些在父母孩子眼里,卻是髒、是廢物、是孩子不可理喻。

我帶兒子遇見熟人的時候,都是以他的語氣去打招呼,而不是嚴肅的對他說要有禮貌快喊人,他自己心里有度,我知道,因為遇到他喜歡的人,他的肢體語言和表情已經說明了一切,如果是他不喜歡的人,強迫他打招呼有什麼意義呢?

我希望他能夠因保護了自我意誌而開心,而不是委屈自己順從我的意誌。

小孩子六歲前不善於分享是很正常的事,我隻偶爾試探他願不願意給,並不強迫他必須將自己的食物或玩具給別人,他如果喜歡某個人,他從來都會主動給。

我更高興他會拒絕,因為懂拒絕,才是一個人獨立人格的基礎。

凡事有度,育兒亦是。

願你我的孩子,首先學會不辜負自己,再去成全他人。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親子天地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