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母親」身上擔子有多重?兒盟調查:超過6成年輕女性不想生!

台灣總生育率連續4年下滑,
國際排名常落在後段班,
政府大力催生並推出托育補助。

為什麼大家不想生?

兒福聯盟調查9,706位20~44歲女性的生育意願,
結果顯示,除沉重的育兒勞務負擔外,
房價高、社會對母職的刻板印象、
企業友善程度、經濟負擔等,
都是年輕女性不願意成為母親的原因。

每到母親節,當我們歌頌母親真偉大,
卻忽略「母親」一直以來負擔不合理的重擔,
也讓許多女性對成為母親感到卻步。
兒福聯盟今(7)日公布「2019年台灣女性生育意願與育兒現況調查報告」
20~44歲育齡女性高達61%沒有想生第一胎或下一胎的計畫,
而20~29歲未生育女性中,
也有62%認為「不生孩子也沒關係」。

調查顯示,未生育女性「不想生」首要原因是
「不想要現有自由和較寬裕生活受影響」(55.2%);
家有0~6歲幼兒媽媽不願生下一胎,
則以「經濟狀況不允許,無法負擔育兒費用」(63.8%)居首位。

育有一歲半女兒的全職媽媽吳小姐表示,
在家帶小孩雖能感受陪伴女兒成長的喜悅,
但身心健康、家庭經濟都遭受重大考驗。

「自己生病還是要顧小孩,
臨托資源僧多粥少很難找到,
每天跟孩子綁在一起快喘不過氣」

先生雖有心當神隊友,
但經濟壓力讓他工時越來越長,
「看老公這麼辛苦賺錢,很難生下一胎。」

已婚但不打算生孩子的許小姐則坦言,
曾在英國托嬰中心工作,
在她服務的那所私立托嬰中心,
每2個寶寶就有1個老師照顧,
托育費用政府也全額補助,
對比英國的托育環境,「在台灣養小孩很辛苦」

全職媽媽經濟壓力大,無安全感

根據兒福聯盟調查,
全職媽媽最大困擾分別是「經濟無法自主」(72%)、
「疲累導致健康亮紅燈」(72%),
有2成的媽媽因為
「伴侶或親友認為全職媽媽在家照顧小孩很輕鬆」感到沉重壓力。

政府近年來推出各項催生政策,如:
準公共化托育、育兒津貼、托育補助等,
對育齡女性來說催生有感嗎?

根據兒盟調查結果,
願意生育因素的前3名分別是「房價合理、租屋負擔減輕」(41.7%)、
「薪資或收入提高」(36.7%)和
「任職單位提供友善育兒的福利」(32.1%)。

兒福聯盟政策中心主任李宏文指出,
托育的補助雖有幫助,如果最根本的問題沒有改善,
如房價、薪資和企業友善環境等,
補助只能減輕負擔,卻無法讓人願意「生小孩」。

兒盟調查育齡婦女願意生小孩條件中,以降低房屋負擔為首要

除了托育補助,育齡女性認為降低房價、
提高薪資、友善職場等,更能提升催生的效果。

針對目前的托育補助內容,
吳小姐希望全職媽媽能獲得與「送托」相同的補助,
她認為:「在家自己帶領2,500元,
送托最高可領6,000元,
像是懲罰願意在家帶小孩的媽媽。」

李宏文觀察,全職媽媽只有國民年金保障,
經濟上有不安全感加上離開職場的被剝奪感,
都讓全職媽媽相當焦慮。

家有2歲兒的職業婦女葉小姐認為,
現行托育補助的確有助減輕經濟負擔,
但仍是杯水車薪,「我有房貸,
加上托嬰中心的費用,每天被工作、
照顧小孩和家務追著跑,時間和經濟都很緊,
就算想生第二胎,現實上非常困難。」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
台灣4年來總生育率持續下滑,
至2018年已滑落至1.06,
在亞洲僅高於韓國(0.98)。

李宏文憂心表示,經濟、社會氛圍給母親的重擔,
讓年輕女性不想生、已生的媽媽不敢生下一胎,
「母親」這個角色慢慢在台灣「被消失」了!

兒福聯盟呼籲政府,除了現有的育兒補助外,
在友善職場、抑制房價或建設公共住宅上應加快腳步,
對於催生才有最實際的效果。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