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答應孩子的事沒做到,孩子會模仿大人“説話不算話”

我認為,在養育關係中,
孩子大多數時候都是很聽話的。
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很多不良行為和習慣,
都是模仿身邊的大人。
一般情況下,誰帶孩子,
孩子吸收對方的行為模式就越多。
只有當養育者向孩子傳遞出了讓孩子不聽話的信號,
孩子才會在互動中變得不那麼聽話。
哪有專門讓孩子不聽話的家長呢?
是的,是沒有人故意做讓孩子不聽話的事情,
可有沒有無心插柳插出“不聽話”的後果呢?
關鍵在於養育者。
往往是先有大人的說話不算話,才有孩子的不聽話!

美國研究發現,3歲半以後的孩子,
有一個能力會突然成長很快,
那就是「大人説到沒做到,他就模仿不遵守約定」。
而且,被這樣教大的孩子,
還會變得更執著,更想被立刻滿足,
自製力變差,原因全在於孩子覺得大人不值得信任。
你身邊有隨便跟孩子説説的大人嗎?大人怎麼教,
孩子就變成怎麼樣,快看看這篇吧~

「我現在就要!」面對孩子無法等待,爸媽該怎麼辦?
我之前推薦過一本書「棉花糖的誘惑」,
作者是一位德國的神經科學家,
其中提到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或稱之為延遲享樂實驗。
研究人員給四歲兒童一顆棉花糖,
同時也給了一個選擇,你可以立刻吃掉棉花糖,
或者是等我回來後再吃,
不過如果你可以等到我回來後才吃棉花糖的話,
那我就會獎勵你,再給你一顆棉花糖。
研究追蹤這些兒童長大,發現當初能夠等待的孩子,
在他們14歲時不僅社交能力較高,自信心較強,
也有較高的專注力、抗壓性高、行為舉止較為理想,
更重要的是學業成績也較優秀。
大人對孩子説話不算話,讓小孩3歲半後的自製力變差!
有趣的是另一個實驗,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Celeste Kidd所設計的,
她重新進行棉花糖實驗,但他在實驗進行前,
先讓每位受試兒童去經驗這個研究人員是否值得信任。

結果發現,對研究人員感到失望的組
相較於遵守承諾的研究人員組,
受試兒童平均等待的時間短了三分鐘。
這也意味著,3歲半的孩子,
就已經學到如果大人是會不遵守約定,
那麼我就是該執著於需求的立即滿足–我就是要現在。
這個世代的年輕爸媽,包括我們,
也許都該檢視一下我們的自製力。
自製力不足的人,
很容易迷失於自己的衝動和情緒激動之中,
你也就容易被人情緒勒索。
當然,這對商人的行銷是有利的,
尤其現在網購正夯,當你看了臉書、部落格,
發現「咦!這項商品好像很多人買耶,
這麼多人買應該是真的很好吧!那我也來買一個看看。」
結果就下單,買來之後可能就後悔,
其實好像沒有這麼好,家裡就堆了不少沒有用的商品。
這就是在購物前沒有自己好好分析,它真的適合你的現況嗎?

幼兒時期的教養,是自製力養成的關鍵
過去我曾經答應過孩子某個好表現過後,
可以到書局買貼紙(這是他那時最愛最愛的獎勵)。
書局的貼紙其實單價都較高,當然回家後,
孩子就把他當成大人的獎勵貼紙,或自己貼一貼就沒了,
每次我都會跟孩子討論溝通貼紙的價值,
一兩次後,我覺得應該可以引導孩子思考,
是否能夠等待一下換大禮。

我跟孩子溝通,
其實2次貼紙的錢就可以買一個大富翁桌遊,
而且桌遊可以很多人一起玩,
可以一直玩,不會像貼紙一下就用完。
結果,孩子想了想,真的決定這次不買,
省下來,等到下一次在買大富翁。
而事後,我再問孩子,
孩子也相當開心自己當初的決定,
不要貼紙選擇大富翁呢!
其實人天生有具有學習自製力的能力,
因為我們具有優於其他動物的「前額葉」,
它是自製力的神經生物基礎。
但你不塑造它,它是不會自然形成的!

尤其現在社會誘惑越來越多,性、毒品、
可能損害健康的食物或用品等,
在孩子小的時候不引導自製力,
難道你期待到了小學、青少年時期,
孩子有了同儕支持,還會真的聽你的嗎?
4方法培養孩子自製力
1.教孩子認識自己的感受
認識自己的感受是情緒管理的第一步,
不只要讓孩子們知道到這個情緒,
更重要的是讓他們辨別、說出自己的心情,
以避免悶在心理導致崩潰、情緒爆炸。
2.建立規矩
所有孩子都討厭大人設下的規矩。
但實際上,規定反而能讓孩子知道界線在哪裡。
你劃出了界限的同時,
也是在幫助他們練習自製、掌控衝動情緒。
有罰則的世界也促使他們行動之前先三思後果。

3.增加戶外運動
帶孩子出門,鼓勵他們運動,
消耗過多的精力、減少衝動行為、保持健康。
運動講求紀律、團體合作、縝密計畫和終極目標,
可以增強自我效能感和強化自製能力。
4.以身作則
孩子都是從環境中學習長大的,
爸媽的任何微小動作都大大地影響著孩子的世界觀。
所以,在教孩子自製力的同時,
大人也需要注意 「以身作則」,做好自己的情緒與行為控管,
否則說一套做卻是另外一套,孩子會失去改變的動機與意願。
孩子自製能力的學習不僅僅是來自你的教導,
有時也會被其他因素所影響,
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ADHD)
智能障礙、自閉症、強迫症或甚至憂鬱症。
當你發現孩子有嚴重情緒控管自製能力問題時,
建議尋求專業醫師的幫助,有助於根本瞭解問題。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育兒說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