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補充維生素D的孩子和不補充維生素D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比你想像的大

維生素D是人體內最重要的一種維生素,由於維生素D可以在我們人體內能夠自己合成,所以在90年代以前,我們很少聽說過需要補充維生素D,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由於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於自身的保護越來越好,很少到外面去活動,就算出去了也是要塗上防曬霜,穿上防曬服,不給紫外線一點可乘之機,正是這些文明行為,讓我們本來能自給自足的一種化合物,變成了“維生素”,而且是最容易缺乏、最要命的“維生素”。

維生素D的作用

維生素D在人體內可以給特定的細胞傳遞信號,使其做出某些特別的舉動,比如通知腸道細胞、成骨細胞、脂肪細胞、肌肉細胞吸收更多的鈣和磷;也可以影響細胞內的某些基因表達,使其多生產出某些蛋白質(尤其是擅長與鈣打交道的),少生產另一些。維生素D在這方面涉獵頗廣:人體內超過30個器官的細胞,在細胞核上有維生素D受體;據估計,D能影響超過5%(也有說10%的)的人類基因的表達。

由於且有這兩大能力,維生素D可以幫助骨骼生長,維持肌肉力量,調節血液中的鈣、磷的濃度——在鈣濃度較低時,它會讓腎臟多回收一些鈣(否則就會隨尿液被排出身體了),也會讓骨骼貢獻一些出來。
還可以幫助細胞生長、分化,比如免疫系統裡的巨噬細胞(增強免疫力)、皮膚裡的上皮細胞(防治牛皮蘚);還能抑制癌細胞的生長,甚至勸說其自殺(血液中極高的維生素D水準對癌症病人極其有益)。
也可以幫助調節血壓,可以保護、增強胰腺裡的β細胞,影響胰島素合成,從而能幫助預防糖尿病……
維生素D缺乏 維生素D缺乏的症狀貌似眾所周知:在孩子身上(母乳中的D也不夠),就是佝僂病:骨骼得不到足夠的鈣,從而生長緩慢甚至變形(比如羅圈腿),還有癲癇(是的,D跟大腦也有瓜葛);在成人身上,就是軟骨病、骨質疏鬆和肌肉退化。
維生素D的補充 於是所謂的世界衛生組織來發話了:為了防止這些問題,一個小於70歲的成年人,每天需要補充600IU的維生素D;如果大於70歲,則需要800IU。
這大概相當於什麼量呢?一個蛋黃頂多含20IU的維生素D,也就是每天要30~40個蛋黃。雖然肝臟和各種脂肪含量高的魚(鰻魚、三文魚、青花魚)也含有一些維生素D3,但除非天天只吃它們,否則也很難達到這個水準;而其他食物中的維生素D含量更是可以忽略不計;香菇中也有一點維生素D2?忘了它吧……
如果實在無法讓皮膚直面陽光,那麼也不用指望能從食物獲得多少補償——除非你可以像北方的漁獵民族那樣吃到大量的海魚(據稱,某些民族每天能從魚裡攝入2500IU的維生素D……),否則——只能使用補劑。

更何況,600IU的攝入量其實非常低……
這個設定,本來是以讓人血液中的骨化二醇水準達到20ng/ml為目標的,但事實是,至少有一半的人在每天600IU的情況下,無法達到這個水準(維生素D的攝入量和血液水準之間的關係非常複雜,有些人甚至需要每天超過5000IU才能達到20ng/ml的水準)。
更何況,20ng/ml的血液水準其實非常低……
這個水準甚至都不能讓人完全避免軟骨病。
更何況,避免軟骨病的目標設定其實非常低……
我們已經看到,維生素D在全身各個領域有著各種功能,維持骨骼健康只是其中一種(也許是最容易被注意到的一種)。佝僂病、軟骨病其實已經是長期、極度缺乏的後期表現了——不要到那時才意識到:我們真是缺乏維生素D了;更不要把高血壓、免疫力低、更高的患病率(糖尿病、癌症等等)之類的問題,想當然為“基因不好”“個體差異”“到年齡了,身體該出問題了”之類的“沒辦法的事情”;不要認為自己的骨骼還沒有問題,就是不缺維生素D——也許有很多很多,是或不是問題的問題,都是維生素D缺乏的問題……
維生素D到底能影響多少基因的表達?不知道,反正,人類不斷地在發現更多……比如,有試驗發現,僅僅在白細胞內,維生素D就能影響至少291個基因的表達;其中有33個新基因的表達,是在被試者的血液水準上升到40ng/ml後才被改變了。如果血液水準再上升一些呢?維生素D會不會發揮出更多的、我們還不知道是什麼的功能?
我們也許永遠都弄不明白,維生素D還能在我們體內做什麼。但可以確定,40ng/ml是一個我們目前能設定的底限。
還有報導說,在陽光完全充足的環境中,人體血液中的骨化二醇水準可以達到50~65ng/ml——也許這才是我們的理想標準?

也許還可以更高……
10倍於推薦量……還不夠?
好吧,還是保守點,就50ng/ml的水準吧。那麼怎麼達到呢?在很多補充維生素D3的案例中,這大概對應著至少每天5000IU的攝入量,很多人也許需要每天10000IU(甚至更多)的量才行。
居然是RDA的十幾倍……真的沒有問題嗎?不是說過量的維生素D攝入會中毒嗎?比如導致血中的鈣、磷水準過高,進而軟組織鈣化、腎結石、血管硬化之類的?
但是即使在維生素D的血液水準達到90ng/ml時,血液中的鈣水準也還不會上升(當血液中的鈣水準達到標準後,腎臟內骨化三醇的合成會減少)。而僅憑藉每天10000IU的攝入,根本無望達到這個水準(維生素D的攝入量越多,血液中骨化二醇水準的提升率就越低)。

何況,在超過200ng/ml時,才開始有中毒的可能——也只是“才開始”而已。
歷史上的維生素D中毒的案例,主要有兩種情況:一,上世紀中期,英國人認識到維生素D的重要性之後,給大量種類的食物都添加了大量維生素D;二,有人吃的補劑,實際的維生素D含量是標稱的上百倍……
否則,很難中毒,很難很難。
如前所說,在陽光下時,我們的皮膚也不會無限合成維生素D——現有的維生素D越多,就會合成越來越多的無用的光固醇和速固醇。據估計,皮膚較白的人,全身暴露在陽光(非高緯度地區、夏天、晴朗、正午)下,在15~30分鐘內,就能產生10000~20000IU的維生素D——這種情況對人是自然的,這種程度的量對人當然也是自然的——也許這才是我們的身體“自給自足”的標準?
我們可以保守點,不用走到20000IU的程度……但每天5000~10000IU的補充量,是絕對安全且有益的(也許還有些保守)。這也是我們對自身的健康,能提供的最簡易(也最便宜)卻最有力的支持。
不用“也許”——你一定缺乏維生素D。
不用懷疑——你本可以比現在健康得多。

吃補劑時注意:儘量在高脂肪的一餐後攝入,以把吸收率最大化。(還好:維生素D比較穩定,在儲藏、加熱和處理的過程中很少會有損失。)
曬太陽時注意:儘量選在晴朗的正午,露出至少40%的皮膚,不要使用防曬措施,不要隔著玻璃——玻璃,還有空氣裡的水汽、污染物,不能有效阻隔UVA,卻能有效阻隔我們合成維生素D最需要的UVB——而同樣是紫外線,前者恰恰最容易導致皮膚癌,後者恰恰能增強我們的癌抗屬性……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