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千萬別阻止孩子「內向」!他/她可能是下一個比爾蓋茲或JK羅琳!

假期,陪兒子去海邊玩。一見到大海,兒子就開心地跑啊跳啊,拉著我跟他比賽擲石子、沙灘畫畫、下棋……不亦樂乎。

兒子在海灘上畫了九宮格跟我一起玩小遊戲,不分勝負的我們,每贏一局都喜不自禁地大聲歡呼。不知什麼時候,一個4、5歲的樣子的小男孩,怯生生又嚮往地在不遠處看著我們。

我和兒子幾乎同時向他發出邀請:“你想玩嗎?小朋友,過來一起玩吧!”兒子更是將手裡畫畫的貝殼遞給他,但是孩子緊張地後退幾步,跑到他媽媽身後躲起來了,然後又偷偷地朝我們這邊瞄,明顯很想一起玩的樣子。

他媽媽拉著他走過來,孩子蹲下來加入遊戲,一副滿足開心的樣子。

這時,他媽媽說:“我家這孩子就是太內向了,又膽小又害羞、不合群,讓我好擔心!”我聽了這話都很不舒服,果然孩子聽了立刻臉紅了,扔下貝殼,站起來就跑了。

他媽媽一邊追一邊喊著:“你這孩子脾氣怎這麼大,都不能說?”

一場原本愉快的遊戲就這樣被他媽媽破壞了,孩子好不容易鼓起的勇氣也受挫了,很難想像下次孩子遇到這樣的場景,還能願意嗎?

更可悲的是,孩子的內向、羞怯甚至所謂不合群,跟媽媽的養育有很大關係,但她不自知,企圖以批評、指責的方式幫孩子糾正過來。

標籤效應:你埋怨的,正是你創造的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在招募的一批行為不良、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的新士兵中做瞭如下實驗:讓他們每人每月向家人寫一封說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等內容的信。結果,半年後這些士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努力了。這種現像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標籤效應。同樣的,負面標籤也可以毀掉一個人。

所以,很多孩子所謂“性格內向”,是家長一遍遍的言行為孩子塑造的“人設”。你埋怨的,正是你一手創造的。就像開頭海邊遇到的那個小男孩,如果他原本不內向,在媽媽的標籤裡會變內向;如果他原本內向,就會變得更內向。

內向的孩子,需要糾正嗎?

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下,內向的定義。

著名的艾森克人格問卷,經過一系列測試後,會得出一個分數。關於內外向(分成年問捲和青少年問卷)的定義是這樣的:

分數高表示人格外向,可能是好交際、渴望刺激和冒險,情感易於衝動。

分數低表示人格內向,可能是好靜,富於內省,除了親密的朋友之外,對一般人緘默冷淡,不喜歡刺激,喜歡有秩序的生活方式,情緒比較穩定。

從性格的定義來看,內向外向各有優勢,無需刻意改變。

何況,性格是動態的,流動的,不是靜止不變的。

最早提出“內向”性格的心理學家是榮格,他說:人的性格沒有純粹的內向或者外向。內向者會受到內心的思考與感受的世界的吸引,外向者會受人與活動等外在生活的吸引;內向者專注於他們理解的周圍事物的意義,外向者扎入事情本身;內向者通過獨處充電,外向者在社交不足時充電。

所以,內向外向沒有什麼好壞之分。內向更不是缺陷,不需要糾正。但是,有一種情況,當孩子陷在急於改變自己又不得法的痛苦的狀態裡,比如想交友,卻不敢主動交際,就需要家長的引導和幫助轉變了。

不管是內向還是外向,只要孩子接納自己,欣賞自己就可。

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學會自我欣賞並欣賞孩子,尤為重要。

楠楠媽媽是我的鄰居,小時候她父母對她特別嚴厲,動不動就打罵,導致了她膽小怯懦的性格。她雖然不打罵孩子,但是孩子有點怕生和害羞,她為此很焦慮。她總想著去改變孩子,卻適得其反,孩子變得越來越膽怯了。

很多家長在擔心孩子“性格內向”的背後,往往是自己性格內向,認為這是導致自己失敗的一些原因,才對孩子產生改變的想法。母親對性格內向孩子的厭棄,投射的是自我的否定。

人無完人,在自我認知領域,我們需要的不是矯正,而是拓展——也看看自己的優點,自我評價也回歸客觀。

盯著自己缺點不放,忽視自己優點的人,在心理學上屬於“選擇性注意”。何況內向,並不是缺點。

當楠楠媽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她學著接納自己的內向,不苛求自己,不追求完美。同時,她也開始接納自己的孩子,允許並理解孩子的“怕生和膽怯”,孩子變得輕鬆起來,歡笑也多起來了。

由此可見,家長所擔憂的“內向”,確切地講是怯懦、封閉自我、不願表達和社交等。

嬰兒出生後,想吃奶,就要用哭來引起媽媽的注意,這就是與外界產生聯結。聯結髮生的時候,如果環境是安全的,孩子就受到了鼓勵;反之,如果環境是不安全的,比如母親的冷漠和無視,甚至斥責、打罵,孩子就縮回自己的世界進行自我保護。

隨著孩子的成長,他們的性格受到周圍環境尤其家庭環境的影響而變化。

因此,從小生長環境寬鬆,父母民主自由,孩子不會出現怯懦、封閉自我等情況。

做自己,就挺好

早些年很多人都以為,演員最好性格外向,敢於表現,才能做好這份工作。但是,演藝圈不乏周星馳等內向的人。其他領域,性格內向而成功的人,也比比皆是。

李嘉誠說:“我是個生性靦腆的人,內向而不喜主動交談。”

比爾·蓋茨說:“內向的人可以花好幾天去想一個棘手的問題,並強迫自己想出領域的最邊緣處在哪,並能閱讀任何能為自己帶來好處的文章。”

臉書的創辦人馬克被擔任臉書營運長的伙伴雪柔·桑德伯格如此形容:他既害羞又內向,對於不認識他的人來說,他可能不是位暖男,但其實他是。

當《哈利波特》的點子出現在羅琳腦海時,當時她正在旅行中,手邊並沒有筆可以讓她記下來,她說:我真的太害羞了,連跟別人借一支筆都不敢開口……

不要強行改變孩子的性格,除非孩子自己想改變。內向從來不是成功的絆腳石,我們要做的只是多一些認知,給孩子留一份空間。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