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想讓寶寶聰明、早點開口說話,1歲前應該多做這樣的交流!

大家好,我是小寶貝媽媽經小編Uber!今天要來說說關於「想讓寶寶聰明、早點開口說話,1歲前應該多做這樣的交流!」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寶寶遲遲不肯開口說話

雖然是親生的,但畢竟不是他肚子裡的蛔蟲,偶爾也鬧不明白他依依哦哦是在說什麼。而我們一直聽不懂“火星語”,娃是會被氣到哇哇大哭的.....頭疼!

還有,免不了會被三大姑八大姨街坊鄰居“花樣炫娃”,“哦漏,你們家娃還不會說話啊,我孫子一歲多就會了.....”。雖然被說說,咱也不會多長兩斤肥肉,但會煩。甚至,還會暗戳戳地擔心他是不是比較遲鈍,不夠聰明?再說,從腦發育上說,寶寶左右腦的連線在6歲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們通過語言的學習和訓練,是可以加強這種連線的,這對他大腦發育是有好處的。而且,流利的語言表達,也能幫助寶寶增強自信、建立更完善的人格。

所以,給寶寶提供適當的幫助,讓他們早點開口說話,還是很有好處的。
這是我以前寫過的一篇關於怎麼讓寶寶早點開口說話的文章,媽媽們可以借鑑哦。

一直以來,我都特別羨慕那些能把話說地特別高明的人。他們的言語特別有魔力:娓娓道來就能把話說到人心去,在哪兒都是光芒四射,到哪兒也都吃得開。

老一輩的人總說:能說會道的孩子,未來都不會差

這是經驗之談
但也是有科學依據的:在人的各種智力中,語言智力被列為第一種智力,是比音樂智力、邏輯數理智力、空間智力、身體運動智力、內省智力和人際智力都更為重要的能力。那麼,怎麼養出一個聰明的孩子呢,不如先定個能到達的小目標——讓他早點開口說話。

在很多方面,在1歲前,寶寶的發育是有它們自己的時間的,基本都遵循這樣的規律——三抬四翻六坐七滾八爬九扶立週會走。但在開口說話這方面,卻不一定,我周邊的寶寶,有的9個月就開口說話了,也有到28個月還一言不發的。寶寶什麼時候開口說話,和遺傳有關係,也和後天教養有關係。

想讓寶寶早點開口說話,做好這五點就行

一、堅信我們的寶寶能聽懂能學會,能聽懂能學會,能聽懂能學會。說三遍,因為這個很重要。
很多人誤以為小寶寶除了吃喝拉撒睡,其他都不懂,其實不然,1歲前的嬰兒是世界公民,他們擁有成人所沒有的天才語言能力,能區分所有語言和所有聲音,只要你有說,他們都有在聽,在學,這是人類的生存本能。
二、電子保姆(手機、電視等)再好,也比不上爸媽說幾句話。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帕特里夏·庫爾博士及其團隊曾進行一項著名的實驗,結果表明:通過音訊、視訊的方式讓孩子進行語言的學習,是沒有任何效果的,寶寶只能通過真實的人才能習得語言。除非爸媽陪著一起看電視,並且有交流。

三、保證大量、持續的語言輸入。想要讓寶寶開口說話,得先讓他明白這個聲音是什麼樣的,它又代表著什麼。
需要大量的語言輸入刺激,大腦通過對接收到的資訊進行解碼、編碼、儲存,然後才能實現輸出。
(1)在日常中儘可能事無鉅細地描述,這是什麼,我們正在做什麼。
我們生活中,目之所及處的所有一切,正在進行的所有動作,都是寶寶的語言教材。
比如瓜瓜剛出生那會兒,每次給瓜瓜穿衣服,我都會告訴他“媽媽現在要給你換衣服咯,2分鐘就好咯,好,你先躺下,好嘞,抬下左手哦,好,非常棒,現在要右手,ok,媽媽現在給你扣扣子,1個,2個,3個,4個,大功告成,謝謝你哦”

洗澡、餵奶、換紙尿褲,出門、坐車……我們做的每一件事,我都會很詳盡地告訴他,我們正在做什麼。蘋果、香蕉、草莓、提子、燈、花、電視、書……我有注意到的所有物件,我也會一一指給他看。

1歲前的寶寶,對聲音的統計是很敏感的。他一邊專心聽我們說話,一邊會暗自進行統計,而他們吸收的語言統計資料,都在改變著他們的大腦,刺激聽覺區域及其與大腦其他區域的聯絡。
而且,這同時也在構建他的認知體系、幫他建立對這個世界的熟悉感和安全感。因為,人對未知,是有恐懼和交流的。

(2)堅持親子閱讀。
我們日常口語中所用的詞彙量和語法是有限的,通過繪本閱讀可以彌補這個部分的缺失,大量的閱讀可以訓練出更高階的語言能力。
而且,聆聽文字與感受被愛之間的聯絡,為以後長遠學習歷程奠定了最佳基礎。沒有一個認知科學家或者教育研究者可以設計出比這個更好的方案了。

當然,親子閱讀的好處絕不僅止於此。每一次閱讀都是對大腦的訓練,閱讀中遇到的新詞都會被大腦分析語義並儲存在短期記憶中,塔夫茲大學兒童發展心理學部教授瑪麗安娜·沃爾夫(Maryanne Wolf)在《普魯斯特與烏賊》中說到:
5歲以下的兒童聽故事的頻率會影響到他們將來的閱讀能力。……語言貧乏家庭的兒童與來自語言豐富家庭的兒童相比,他們接觸到的詞彙量差距大約是3200萬。……在入學前已經聽過、用過數以千計的詞語,並能在大腦中理解、分類、記憶這些詞語意義的兒童,入學後一定會感到遊刃有餘,反之……入學後經常有挫敗感。
(3)可以除了名詞之外,有意傳授孩子一些表達情緒的詞彙。
孩子愛哭鬧、愛說“不”,很多時候只是因為不懂表達,只能用這樣的方式表達不想要的東西。如果我們可以事先就教會孩子如何更好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緒,就不用每次都連蒙帶猜地揣摩他的意圖,那可就太省事了。
每次在超市、餐廳、遊樂園等場所遇見那種小手一指,媽媽要是不能馬上意會並滿足他需求就大哭大鬧的寶寶時,我就好想跑上給她推薦幾本繪本。

四、強度適當的咀嚼訓練。
口腔是語音的製造場所,脣、舌、齒、顎等咬字器官的配合情況,將直接影響著聲音質量。
而口腔運動能力是需要鍛鍊的,咀嚼就是最基本的鍛鍊方式。所以,要想寶寶吐字清晰,進行強度適當的咀嚼訓練這是很有必要的。
這項訓練可以從寶寶6個月可以新增輔食之後開始。

6-7個月,可以給寶寶喂米糊、果泥、蛋黃、菜湯等泥糊狀食物(類似酸奶的細稠度),給寶寶機會訓練口腔的動作。
8-9個月,讓寶寶進食半流質或半固體的食物,比如蛋羹、豆腐、粥等。
10-12個月,就可以餵食軟麵條、蔬菜粥、肉粥、肉泥、蒸蛋等。
五、各方就緒之後,不妨耍點心機,讓孩子主動運用學到的語言,也就是開口說話。
按照小兒神經精神發育程序,寶寶在7個月後就能發“爸爸、媽媽”等複音,也能聽懂自己的名字。這個時候,讓孩子願意開口說話就特別重要了。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Uber小編在小寶貝媽媽經分享的育兒教養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小寶貝媽媽經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並分享這篇「想讓寶寶聰明、早點開口說話,1歲前應該多做這樣的交流!」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cnread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