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孩子問:什麼是死亡,這位媽媽避而不答,卻給出了最智慧的解答!

大家好,我是小寶貝媽媽經小編CA!今天要來說說關於「孩子問:什麼是死亡,這位媽媽避而不答,卻給出了最智慧的解答!」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死亡總是伴隨善意的謊言

前幾天在普吉島,手機訊號不穩定,一直都沒和媽媽視訊。回到北京第一個晚上,就帶喆跟姥姥閒聊。

像往常一樣,喆跟姥姥彙報自己最近的情況後,就到一邊玩去了,我把手機豎放在床頭,一邊收拾亂七八糟的衣服,一邊和媽媽拉家常,聽媽媽講到鄰家奶奶的故事,不勝唏噓。

那位鄰家奶奶年近90,身體還很硬朗。

兩年前,老奶奶的小兒子突發心臟病離世,考慮到老人心臟不太好,家人一直瞞著她,只說兒子被派到國外了,太忙回不來。

老人的大兒子還細心保管著弟弟的手機,隔段時間就假扮已經離世的弟弟給老人打電話報平安。

不久前,媽媽去看望那位奶奶,兩人聊著聊著天,老人忽然說:“其實我知道老三(已經去世的小兒子)可能出事了,不然他不會這麼久都不回來看我,工作再忙,也不能兩年都不放假啊,他們是怕我受不了,都瞞著我……”

說著說著,老人抹起了眼淚,媽媽寬慰了一番後,老人心情好了些。

說完這些,媽媽在手機那端感慨:“眼看又到年底,這事怕是越來越不好瞞了。”

“白髮人送黑髮人”向來都是人生不能承受之痛,但對一位年近90的老人來說,還有什麼是比隱瞞更好的方法呢?

可能聽到了我和姥姥聊天的隻言片語,那天晚上,喆突然很認真地問我:“媽媽,那位老奶奶,兒子是不是死了啊?”

當真是童言無忌,“死”這個我們大人之間諱莫如深的字眼,他輕輕鬆鬆脫口而出。

我正要據實相告,可轉念一想:“他這口無遮攔的,萬一春節跟我們回老家,在老奶奶面前說漏嘴怎麼辦?”

雖然對孩子一直努力遵守實話實說的原則,這次卻要破例了。

我硬著頭皮編謊話:“老奶奶的兒子只是在離家很遠很遠的地方工作,坐飛機都要一天一夜,不能隨便回去看望老奶奶。”

事實上,自從他4歲以後,確實常常跟我討論有關生死的話題,比如經常告訴別人“我只有姥姥,沒有姥爺了,姥爺在天上看著我呢”等等,這也是每個孩子在心智發育過程中的一段必經之路。

面對孩子的“生死”問題,千萬不要這麼做。

“媽媽,我的小金魚怎麼不動了?它死了嗎?”

“媽媽,人老了就會死嗎?什麼是死?”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每位父母都會遇到這些問題。見過很多大人,這樣處理孩子對死亡的疑惑——

極力否定:

“別瞎說,哪有這樣的事,這不是小孩子應該考慮的問題。”

努力迴避:

“不會發生這種事情的,咱們不討論這個好嗎?來,看看這個,這個比較好玩……”

儘可能安慰:

“寶貝別怕,小金魚只是被仙女邀請去做客了!放心,爸爸媽媽永遠不會離開你的,我們會一直在你身邊。”

極個別的會誇張地描述:

“對啊,死了以後,我們就看不見聽不到再也沒有感覺了,身體一動不動,還會爛掉,然後就什麼都沒有了……”

如果對孩子的問題一味否定,那我們否定的可不僅僅是生老病死的客觀規律,還有孩子的好奇心,讓孩子覺得自己想這些是不對的。事實上,孩子有權對任何事物感興趣。

如果對孩子的問題一味迴避,孩子的注意力雖然會暫時轉移,但問題並沒解決,孩子很快就會來問我們第二次、第三次……

選擇用安慰的方式來處理,是因為我們感覺到了孩子的恐慌,沒什麼比編造一個美麗童話更能安撫孩子情緒了,很多文章也是這麼寫的,看上去很有愛。當孩子沉浸在大人描述的美好畫面、不再害怕時,我們往往會有成就感產生。

但事實上,這是在對孩子隱瞞死亡的事實,有可能影響到孩子對父母的信任。

很早以前,在一部國外影片裡看到過這樣的情節:

(source: toutiao)

 

年幼的女兒問父母關於生死的問題,父母不想讓孩子傷心難過,就說,所有死去的親人和朋友都會活在天堂裡,那是一個很美麗的地方,彷彿死和活著是一樣的。

結果,孩子竟懷著對死亡的憧憬慢慢走進湖中,溺水而亡。

父母追悔莫及,生活徹底改變了。

 

 

那時我就想,死亡這件事,無論如何都不應該對孩子去美化它。

就如每次孩子問到已經故去的姥爺,我都會告訴他姥爺已經離開我們,他的靈魂可能在天上,但我們永遠都不會再見到他。

至於誇張地給孩子描述死後的種種可怕狀態,也是大可不必,那會讓年幼的孩子更加恐慌。

死亡的可怕之處在於它意味著分離與失去,而且這種分離與失去是永久的、不可挽回的。那些不由分說就離去的可能是小小寵物,也可能是我們生命裡很重要的人,那種分離與失去的感受,是我們身而為人必須要能夠品嚐和承受的。

這一切,究竟該怎麼對我們眼前那個柔弱無助的小生命解釋清楚呢?

別再糾纏死去後會怎樣,換個角度說說活著的事

前不久帶孩子去一家美術館看插畫展,旁邊一對母女的對話深深打動了我。

女兒四歲左右的樣子,在一幅與死亡有關的插畫作品前問媽媽:“所有人都會死嗎?”

媽媽淡定地點頭:“是的。”

“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都會死嗎?”

“是的。”

女兒開始咧嘴哭:“你們都死了就剩下我一個人,我怎麼辦……”

媽媽拍著寶寶安慰道:

“我們不會一起死的,爺爺奶奶很老時可能會生病,會死去,但那時爸爸媽媽還在,會在你身邊繼續照顧你。

等爸爸媽媽也變得很老很老時,你已經長得比媽媽現在還要大,能照顧好自己了,到那時你可能已經有自己的寶寶了呢。”

女兒還是很傷心:“可是你們都死了,我就見不到你們了…”

“你說的對,死去確實就見不到了。但是你看,現在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照顧你、陪你玩遊戲的情景,你會記在腦子裡的,你會一直記得我們,就像我們還在你身邊一樣。”

女兒已經快要哭了,指著自己的小腦袋說:“就算都在我腦子裡,但是我就不能再要抱抱了…”

 

 

媽媽不緊不慢的說道:

“寶貝,你知道嗎?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兩個生命。身體是一個生命,從小嬰兒開始逐漸長大、變老、死亡,就像樹葉在春天發芽,在冬天從樹上落下來一樣;另一個生命呢,就是我們的身體在活著的時候所創造的東西。

比如你現在看到的這些很美麗的畫,那些畫出它們的人,很多都已經死去了,而這些畫就是他們的另一個生命,一直活在這個世界上。”

這些話已經上升到生命的意義,小女孩似懂非懂。

媽媽接著說:

“只不過小朋友還沒有長大,所以現在還只有身體的那個生命。所以小朋友一定要注意安全,要好好吃飯、睡覺,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等身體的生命漸漸長大了,小朋友會學很多本領,學習這些本領,就是為了讓我們在長大之後,能創造出其他東西,比如這些畫,就是人的第二個生命。”

小女孩似乎看到了希望:“那我將來也畫很多畫,就可以活得更長了,對嗎?”

媽媽笑著說道:“對,可以這麼理解。不僅是這些畫,還有那些好聽的故事、好看的電影,都是人創造出來的,都是人的第二個生命。”

這位媽媽,就這樣巧妙而成功地把孩子對死亡的恐懼轉化成了對生命的渴望。

原來,我們可以不糾纏於死去以後會怎樣,而是換個角度說說活著的事。

“人有兩個生命”的說法,孩子年齡不同、理解力不同,未必都能弄明白是怎麼回事,但這確實是一種非常正能量的說法。

身體那條命我們自己說了不算,可能再怎麼努力也難逃一死,但對身體好一些,這條命可能就會長一點。

至於用身體所創造出的第二條生命,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決定它的長度。

當孩子感到害怕的時候,也是他需要安全感的時候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死亡的糾結點是不一樣的。

3歲左右的小朋友,面對死亡的問題通常都是帶著擔憂的心情,覺得一旦發生“死”這種事,就沒人陪伴和照顧自己了。

“人會死”是客觀事實,不必否認,委婉地解釋就好,可以告訴孩子,離去的親人會在他看不見的地方守護著他,讓孩子感到溫暖和安全。

當孩子明白就算親人死去,也一樣有人能照顧好他的生活時,他會安心許多。

再大些的孩子,已經具備一定思辯能力,簡單的承認和安撫都不能滿足他們的探索欲,還需要給他們一些正向引導,來強化他們內心的安全感。

這時,大家可以借鑑前面美術館裡那位媽媽的解釋。畢竟,人生所學和所做的一切,都是為告別而做準備——

我們走著走著,爺爺奶奶就走了;

再走著走著,爸爸媽媽走了,同學朋友走了;

最後我們自己也要和這個世界說再見。人生就是這樣一場告別的過程,無論孩子還是我們自己,都在學習怎樣才能沒有遺憾地告別。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CA小編在小寶貝媽媽經分享的育兒教養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小寶貝媽媽經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並分享這篇「孩子問:什麼是死亡,這位媽媽避而不答,卻給出了最智慧的解答!」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