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寶貝媽媽經小編CA!今天要來說說關於「寶寶常生病,醫生說和免疫力無關!」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比起興奮過頭時的調皮搗蛋,寶寶生病難受時的打蔫磨人是家長曆的更大的劫。“我的寶寶總生病,免疫力差,應該怎麼補?”面對家長們近乎千篇一律的提問,月小咖想反問:大家都急於尋求答案,可問題到底出在哪兒?“總”生病,真的只是免疫力惹的禍嗎?
一、家長眼中的“總”生病
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寶,好吃的,買!好玩的,買!即便是醫生眼裡的“米其林”“小胖墩”,在家長眼中也都和年畫娃娃一般可愛!所以,不誇張地說,寶寶生病是爸媽的劫,既劫走積蓄,也劫走時間。關鍵是,孩子的每一個表情、每一次哭鬧都揪著家長的心,分分鐘讓你感受痛徹心扉的力量。
關心則亂。有家長說,我的寶寶“總”生病……可家長眼中的“總”≠醫學上的“總”。就拿常見的“反覆呼吸道感染”為例。如果寶寶在冬天“不小心”咳嗽兩聲,寶媽就神經緊張起來,“要不要去看看醫生”“孩子一定是患上呼吸道感染了”……過幾天“不小心”又咳兩聲,寶媽就想“她怎麼老咳嗽”“這孩子免疫力太差”……
醫學上怎麼看?先說“呼吸道感染”,是指累及上、下呼吸道以及合併發熱的呼吸道疾病,持續至少2-3天以上。再說“兒童反覆呼吸道感染”,是指3歲以下(以上)嬰幼兒每年8次(6次)或以上呼吸道感染;或每年連續6個月有3次以上呼吸道感染,持續2年以上。
對比以上數字,家長不難看出,自己眼中的寶寶“總”生病其實與醫學認定的“反覆”症狀有出入。真正免疫力低下的嬰幼兒是指三天兩頭反覆發生一些較嚴重、化膿性感染的寶寶。孩子每年“不小心”患上幾次感冒發燒,是正常現象,根本談不上免疫力低下。
二、生病與哪些因素有關
如果把寶寶的免疫力比作盾牌,分佈在生活各個角落的病原體就是時刻準備攻破免疫防線的長矛。所以寶寶生病不僅與免疫力有關,也與接觸病原體的時間和頻率有關。
有些孩子經常感冒發燒,並不是沒有抵抗力,而是有更多接觸病原體的機會:在小區裡與小朋友們一起玩耍,在健身器上摸爬滾打,家長進門抱娃前沒有洗手,或是初上幼兒園,從家裡相對單一的照顧著和精細的照顧,變成老師和諸多小朋友的肌膚接觸。
而有些孩子,看上去身體棒棒,很少鬧毛病,完全是因為家長溼紙巾、手絹不離手,家中消毒液常備,一言不合就絕不出門培養出來的。這樣的“豆芽”寶寶並不是自身的免疫力有多強大,而是家長人為搭建了“無菌環境”的保護層。一旦接觸複雜環境,反而更容易生病。
三、免疫力的“成長”歷程
有心的家長應該注意到,6個月到4歲的寶寶是最容易生病的一段時間。首先,寶寶出生後帶著從媽媽身體中帶來的許多抗體;母乳餵養的寶寶,可以從母乳中攝取部分抗體,這些都屬於“被動”接受。加之寶寶接觸病原體的機會偏少,所以6個月內寶寶很少生病。
4-6個月之後,寶寶從母體帶來的抗體消耗得差不多了,寶寶“主動”製造對抗病原體的抗體還太少。生病之後,身體會產生抗體,這些抗體有些是短期的,有些是能攜帶一輩子的。還有,通過打預防針讓身體產生抗體,這種抗體一般是終生的。
通常到3歲後,寶寶自身的免疫系統才能逐步建立起來,有些甚至到6歲,身體中的抗體才能到達標準量。而3歲左右,寶寶會上幼兒園,有了更多與外界接觸的機會,這是又一次對免疫力的考驗,也是寶寶容易生病的又一階段。
四、媽媽的焦慮也是寶寶的病原
很多與父母分離的寶寶都有類似症狀:寶寶如果不願意上幼兒園或離開媽媽,即便送去,有時也會因發燒、不舒服等原因接回來,檢查後身體各項指標又都正常。在家呆一段時間,症狀就自然消失了。有些家長認為孩子有意欺騙,事實可能是孩子的軀體化反應。所謂軀體化反應,就是寶寶情緒有積壓,又不知如何排解,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症狀。
再比如,有些寶寶睡眠不好,間接導致容易上火、生病等症狀。而寶寶控制睡眠覺醒的大腦皮質發育得不成熟,神經和大腦發育也都不健全,如果焦慮情緒過重,或是受到外界驚嚇,就容易產生夜晚驚厥、遺尿等病症。因此不要給孩子講恐怖故事,看血腥的動畫片,與親人分開時要做適當的心理疏導。
此外,一個容易反覆生病的寶寶背後通常有一個內心特別焦慮的媽媽。寶寶可以從家長的表情中讀出生病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在媽媽與他人談論孩子“總”生病時,反覆強化“自己不是正常寶寶”的印象,甚至潛意識認為媽媽不希望他健康,內心會有更多焦慮困擾。
人們常說,病由心生。別說寶寶生病的次數還遠不到醫學上認定的“反覆”標準,即便真是“總”生病的寶寶,家長也應該克服焦慮、做好榜樣,才能幫助寶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CA小編在小寶貝媽媽經分享的瘋親子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小寶貝媽媽經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並分享這篇「寶寶常生病,醫生說和免疫力無關!」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