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當孩子用哭鬧當武器,你這行為將影響孩子的一生

晚飯後帶著兒子在社區裡散步,路過便利店門口,
看見一個小女孩,扯著媽媽的衣角,
一邊哭一邊試圖把媽媽往店裡賣糖果的地方拽。

媽媽起初站著不動,幾番勸導無果後,
突然掙開女兒的手,一言不發,
轉身快步離開,很快就消失在拐角處。

發現媽媽真的「消失」了,小女孩怔了一下,
馬上沖出來,邊撕心裂肺地喊著「媽媽,媽媽……」
邊朝著媽媽離開的方向瘋狂追趕,
哭花的小臉上,恐懼清晰可見。

看著小女孩踉蹌的身影,兒子說:「她媽媽不要她了。」

和那個小女孩一樣,兒子並不能理解,
這只是媽媽建立規則的一種「策略」,
他們感受到的,只有被拋棄的深深的恐懼。

在這場控制權的角逐中,
媽媽僅用一個決絕的轉身,就輕鬆贏得勝利。
每一位父母,都曾被孩子的哭鬧「要脅」過。

在《媽媽是超人》中,
馬雅舒的育兒方式曾被網友們質疑,
說她「不懂教育,溺愛孩子」。

女兒不想吃飯要吃霜淇淋,一哭,就給;
不肯睡覺,對媽媽又踢又打,一哭,就抱;
不想上幼稚園,一哭,差點抱回去。

聰明的孩子,從此知道自己擁有了一招制勝的「法寶」,
只要不停地哭,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馬雅舒的一再妥協,讓女兒米婭缺乏獨立自主能力,
出現各種任性動作,甚至面臨被幼稚園退學的風險。

妥協、溺愛,造就的很可能就是一個個任性的「熊孩子」,
甚至「巨嬰」。

不想被孩子的哭鬧要脅,卻又不能妥協,
不能打罵,於是很多媽媽們採用了一個看似有效的辦法:
不理會,直接走掉。

孩子在家哭鬧,走開,
別理他,哭累了自然停了;

孩子在外面哭,走開,別理他,
發現大人不見了自然就跟上來了。

就像那個索要糖果的小女孩,
媽媽的消失,讓她再也來不及去抓心心念念的糖果。

這種冷暴力的處理方法,
和前幾年大熱的「哭聲免疫法」一樣,簡單、直接。

可是近年來「哭聲免疫法」給孩子心理帶來的損傷,
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所驗證,
最直接有力的證據,
便是「哭聲免疫法」的教育理論依據的提出者——
美國行為主義專家華生,
他的孩子在這種冷漠的養育方式下,
大兒子自殺身亡,二女兒多次自殺,
小兒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捨勉強度日……

孩子用哭鬧來要脅媽媽,可媽媽的突然消失,
何嘗不是對孩子的一種威脅?
失去媽媽的恐懼,比起孩子的哭鬧,殺傷力更大。

也許,孩子會很快停止哭鬧,會變得「很乖」
卻並不是因為學會了規則,而是因為「媽媽不要我了。」

經常陷入這樣的不安和恐懼中的孩子,
內心始終缺乏安全感。
曾經,對我的女兒,我也用過同樣的方法。

大約從三四歲起,女兒就開始變得愛哭,
去超市要買各種玩具,即使家裡已經有一大堆類似的,
被拒絕後撒潑哭鬧,我轉身就走;
晚上不肯睡覺,把她放到臥室外,我把門一關自己上床;
每次只要我用上這一招,女兒很快就能停止哭鬧,
即使忍住抽噎,也會乖乖地配合。

女兒越來越懂事,我也暗自歡喜。
直到有一次獨自跟著小姨去旅遊,
回來後小姨對我說:「這孩子太讓人心疼了,
小小年紀,總是小心翼翼,生怕不能討好所有人。」

我才猛然醒悟,我的這種粗暴冷漠的教育方式,
一直在傷害著女兒渴望愛的小小心靈,
讓她變得如此敏感脆弱,謹小慎微,缺乏安全感和歸屬感。

或許在我一次次的離開以後,
女兒早已明白我只是「嚇唬」她,
但她仍然害怕,萬一哪一次變成了真的,
萬一我真的拋棄了她,因為害怕這個萬分之一,
她寧願一萬次妥協,永遠做一個懂事的乖孩子。

在這場控制與反控制的較量中,
父母以愛作為武器讓孩子放棄抵抗,
然而,這是一種有條件的愛。

著名教育家尹建莉在《自由的孩子最自覺》中說:
有條件的愛,其本質是自私的——
那麼大人教給孩子的正是自私。

也許,有的孩子在經過幾次嚇唬以後,
明白媽媽只是假裝消失,不再害怕,
但是孩子與父母之間親密的信賴已經被破壞,
你接下來的所有教育方式,都會大打折扣。

與父母的聯結,是孩子感受愛的重要途徑,
當孩子哭鬧時,父母的離開,
對孩子情緒和需求的漠不關心、無動於衷,
直接斬斷了父母和孩子之間愛的聯結。

對於孩子來說,無回應,即是絕境。
我們都知道,當孩子為了某些不合理的需求而哭鬧不止的時候,
正是我們為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的最好時機。
然而對父母而言,難的不是教給孩子規則,
而是同時給予愛與規則。

李玫瑾教授說,對待哭鬧的孩子,
「四個不要做只做一件事」:

不要打,以大欺小,不公平;
不要罵,會給孩子不好的示範;
不要說,孩子正鬧情緒,聽不進去,
說的多會讓孩子以為你在求在哄他;
不要走開,因為走開就成了單獨禁閉,
那叫懲罰,沒有教育意義;

只做一件事,就是一定要陪伴他,告訴他:
這樣做不對,你要鬧就鬧吧。
等孩子情緒完全平復以後再進行溝通交流。

陪伴但不妥協,讓孩子知道,
你愛他,但對於他的要求,答案是「不」。

賈靜雯對女兒咘咘,正是採取了這樣的教育方式。

在一次臨睡前,咘咘不肯睡覺,
吵著要出去吃蘋果。
賈靜雯平靜地說「不可以」,
在咘咘出去之前把門關上了,咘咘委屈大哭。

賈靜雯對咘咘說:「不行,你哭也沒有用。」
仍然堅持不開門,然後靜靜地站在咘咘的旁邊。

咘咘哭了一會,漸漸安靜下來,
賈靜雯抱起咘咘,溫柔安慰,
咘咘很快躺到床上安然入睡。

溫和而又堅定的正面管教方式,
讓孩子雖然被拒絕,但仍然可以感受到聯結,感受到愛。

只有無條件、有原則的愛,
才是孩子成長最需要的心理營養。

有時候,孩子對某一件東西的執著,
並不只是單純想要這個東西,
而是為了證明父母對他的愛。

就像失去拉線四處飄蕩的氣球,
需要尋找著落點。
於是通過一次次的任性耍賴,
來試探和證明自己被愛。

這時在孩子心裡,自動生成了一個公式:
我要什麼,你給我什麼=你愛我。
於是每次哭鬧時父母的陪伴,就變得至關重要。

孩子越是哭鬧,越是不能視而不見。

曾經看過一則短片《我需要你,媽媽》,
視頻中的每一位孩子,都在說:媽媽,我需要你。

「我要我想要的,當我想要的時候;
我看上去什麼問題都沒有;
我需要你告訴我怎樣與人分享自己的掙扎;
我總在考慮別人之前先考慮自己……」

高興、迷茫、悲傷、怨恨,
所有的這些時候,我都需要你。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企圖控制你的時候,
正是他最需要你的時候,請你用愛的方式告訴他:
規則也是愛的一部分。
愛和規則,請一同給予他,不要離開他。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