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孩子不敢一個人睡?爸媽做好四點,幫孩子克服恐懼

很多媽媽為了培養寶寶的獨立性,很小就會讓寶寶在單獨的房間睡覺。有的寶寶並不排斥一個人睡覺,但也有很多寶寶,害怕一個人睡覺。當問及原因時,他們可能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就是不敢一個人睡,爸媽理所當然的猜測,是害怕沒有安全感嗎?不是的!家長別再錯下去!

老師讓寫作文《我長大以後的願望》,我家孩子是這樣寫的:
我想當科學家,這是因為可以幫人們創造各種各樣的東西,大部分的小孩害怕睡覺的時候有怪物吃掉他,就比如我,因為怕有怪物吃掉我,所以我哭了三天三夜,我想做的東西你們已經知道了,那就是隱形衣服!
想要做一件隱形衣服,穿上用來躲避睡覺時自己想像出來的怪物,大概這種逃避的方法只有孩子才能想得出來了。奶奶看了孩子的作文卻告訴我說:
“你看,孩子沒有安全感吧,沒有安全感的孩子睡覺才會害怕。”
孩子不敢一個人睡是不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呢?

01、怕黑是人的通病,不是安全感缺失的象徵
相信身邊很多媽媽都如我婆婆一樣的想法,
孩子害怕黑暗不敢一個人睡覺,就說她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其實,怕黑是人的一種通病,有試驗發現,如果把嬰兒放在黑暗裡就會哭,這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人人都有。當我們看不到東西,我們就處於資訊嚴重缺乏的狀態。此時的我們,無法掌控自己的方向,開始害怕被障礙物絆倒、害怕撞到牆上,也就是說,我們對周圍的一切產生了不確定感,使得我們內心產生害怕的感覺。而孩子比成人想像力更加豐富,也更加敏感,當黑暗來臨的時候,孩子會想像在黑暗裡有怪物或者有危險,所以才更有比成年人更怕黑的感覺。

記得有段時間,我家孩子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害怕得哭,問她什麼原因時她就會說“晚上睡覺會有怪物把自己吃掉”,當我跟她解釋完這個世界上沒有怪物時,她又開始擔心會不會有小偷來家裡偷東西時順便把她偷走,或者是如果家裡失火了怎麼辦諸如此類的問題,所以那段時間我不得不每天晚上花大量的時間跟她解釋這些危險都不會出現。然而我的解釋在她看來無比蒼白,她依然每天晚上睡前會哭、會擔心。

後來有一次,我強壓下內心的不耐煩,在她又一次說害怕睡著被人抱跑的時候,我摸著她的頭髮說:“是啊,媽媽小時候也跟你一樣呢,經常會害怕一個人睡覺,睡著了就會做噩夢。”然後我們輕鬆地聊起了我小時候的事情,聊了一會兒她告訴我說:“媽媽,原來每個人都會怕黑啊,跟你聊聊天我覺得好多,我想我今天晚上可以做個好夢了。”
在孩子跟你說害怕一個人睡覺、怕黑、怕睡著了有危險的時候,先不要急著去跟孩子解釋這些危險存在的機率是多麼小,先關心孩子的感受,告訴孩子恐懼是每個人都會存在的心理,即使是大人也會有怕黑的時候。然後試著轉移話題,跟孩子講一講自己小時候是如何對待恐懼的,這樣就會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會經歷這樣的時刻,讓她知道這種心理是被允許存在,並且能夠得到大人理解的,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更容易度過這個階段,也才能更加容易建立安全感。

02、對未知事情的不瞭解所以才會害怕
身邊有的媽媽聊起孩子怕黑這件事常常會說一句話:“我家孩子小的時候還不是這樣,膽子可大了,長大了反而變得膽小了,還怕黑起來。”
其實並不是孩子長大了就開始怕黑,只是因為孩子越長大,接觸的事情越多,越容易產生恐懼的心理。
比如有朋友過年時帶孩子去看《流浪地球》,本意是為了帶孩子一起去感受宇宙的浩瀚,從而讓孩子對天文及物理知識產生興趣,可是結果孩子看了這部電影之後,很長一段時間擔心地球是不是撞上行星,人類會不會被毀滅,他甚至覺得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實在是太不安全了!
我們都知道,孩子的安全感最初來源於母嬰依戀,在嬰幼兒時期,從最初的只從母親這裡獲取食物,到後來慢慢開始依戀母親、害怕與母親分離、到慢慢地跟母親能夠建立穩固的依戀關係,這是一個漫長時期,正常情況下的孩子都能在被照顧中一點一滴建立自己的安全感。所以很多人認為,只要在母嬰依戀期建立起良好安全感的孩子,就不容易有恐懼情緒,事實上,孩子有了安全感也並不代表著他什麼都不怕。

試想一下,作為一個成年人在面對未知事物的時候,內心也會充滿恐懼,孩子也是一樣的,尤其是在面對一知半解的事情時,內心更是因為不懂而變得擔心和害怕。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是看了科幻片才會產生恐懼心理,所以儘量避免再讓孩子看這類電影,也有些家長會不以為意地告訴孩子:怪物是不存在著的,這個世界不會滅亡的,這一切都是假的!

這樣做非但不能讓孩子減少恐懼帶來的傷害,還阻止了孩子去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其實此時的家長,與其忙著讓孩子跟外界隔離,不如主動帶孩子去瞭解實際情況,我們可以通過看書、查資料一起學習和探討,讓孩子知道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發生他所擔心的傷害,讓孩子對所恐懼的知識有足夠的瞭解,才能真正克服恐懼,建立起足夠強的安全感。

03、泛靈心理是孩子怕黑的根源
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傑曾提出這樣的理論:幼兒期的孩子,特別是兩三歲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種心理現象,那就是泛靈心理,就是指這個時期的孩子會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義的東西的一種心理傾向。
比如我們的孩子會對著自己的一個小玩具說話,也會對著一個布娃娃喃喃自語,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孩子是在“過家家”,其實孩子是把眼前的物品當成了有生命的夥伴,願意跟它分享自己的心事。
泛靈心理的好處是能拓展孩子的思路,促進孩子的智商和情商發展,然而不好的一方面就是因為泛靈心理的作用,使得孩子的想像力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反而會造成他對黑暗的恐懼心理。

怎麼做才能幫助孩子克服怕黑的心理呢?
一、不給孩子貼膽小鬼的標籤
有的父母看到孩子怕黑,就開玩笑地嘲笑孩子是“膽小鬼”,尤其是對男孩,經常會有家長說這樣的話:“你還是男子漢呢,就這點兒膽量啊?”
瞭解以上分析之後我們就會明白,孩子怕黑或者害怕某種物品,跟膽子大小一點關係都沒有,是身為人的正常心理。也許家長是想用這樣反向的語言來刺激孩子,試圖讓孩子變得膽大起來,但其實孩子根本不能意會到的真正意圖,經常跟孩子說這樣的話,其實就是一種心理暗示,時間一長孩子就覺得自己天生是一個膽小鬼,在以後遇到任何事情都沒有勇氣和信心再對面對和克服內心的恐懼。

二、不強行要求孩子堅強
有的父母為了培養孩子獨自面對黑暗的能力,會故意強行把怕害的孩子一個人關在黑暗的房間,以為孩子適應了就好了、時間長就自然沒問題了。其實這樣會更加加劇孩子的恐懼心理。
作為家長此時可以多跟孩子聊聊天,講一些輕鬆愉悅的話題,讓孩子放鬆心情,也可以跟孩子聊聊恐懼,讓孩子願意跟父母坦白內心的恐懼而不是獨自承受,有的時候害怕只是一種感覺,當這種感覺說出來之後,那種害怕的情緒也就隨之減弱了。
我們可以在孩子睡覺前多抱抱孩子,做一些親昵的舉動,用這些肢體語言傳遞給孩子堅強的力量。

三、對於孩子的恐懼不表現出輕蔑的態度
有的孩子聽到外面的風聲就以為是怪獸的叫聲,有的孩子看到窗外閃爍的燈光就以為是鬼影,這些想法在大人看來都是非常不值得一提的,然而此時千萬不要表現出輕蔑的態度,如果讓孩子看到了大人眼裡的輕蔑和不屑,那麼孩子在以後再遇到困難的時候,就不願意再跟大人分享內心的真實想法了。
此時的家長首先要理解孩子的這種恐懼心理,其次可以給予孩子更多的鼓勵,告訴孩子爸爸媽媽擁有強大的力量,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會保護孩子不受傷害。在很多孩子的眼裡,爸爸媽媽是無所不能的,就像超人一樣。爸爸媽媽的態度會給予孩子無窮的勇氣和力量。

四、和孩子一起探索黑暗的樂趣
記得有一次帶孩子去野外露營,孩子非常興奮,我和爸爸帶著孩子看滿天的星星,尋找草叢間若隱若現的螢火蟲,這次露營讓孩子對黑暗又有了新的一層認識,這使她瞭解了,在黑暗裡不僅僅有恐懼和未知,那閃爍的螢火蟲、點點的星光、耀眼的月亮,都是只有晚上才會出現的。讓孩子知道,原來夜晚也有其美麗的一面。

當我們瞭解了孩子恐懼的根源,就會知道“害怕”這個東西
跟我們的高興、難過、痛苦是一樣的,都是我們情緒所在,那麼我們就更加理解孩子面對恐懼時的無助心理。其實,無論到任何時候,爸爸媽媽的愛和用心陪伴,永遠都能帶領孩子戰勝恐懼,快樂成長!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