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我再也不想和媽媽說話了」:最好的親子關係,孩子說,父母聽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父母對孩子說這樣的話:
你咋這麼多話呢,還用得著你說嗎?
趕緊閉嘴,我不愛聽你說話!
你說完了沒有,說完了趕緊睡覺。
我和你說話不都不聽,你以後也別和我說話!

很多父母都不會傾聽孩子,尤其是當父母覺得孩子犯錯的時候,
更是不允許孩子說話,因為他們覺得孩子的解釋就是頂嘴和狡辯。

而且,父母並沒有覺得拒絕聽孩子說話,並沒有什麼大不了,
殊不知,當父母拒絕傾聽孩子說話,會給帶來許多負面影響。

之前有過這樣一個新聞,青海一個15歲的少年因為不堪同學欺淩選擇自殺。
在他留下的三封遺書裡,將被欺淩的情節詳細地記錄了下來。
很多人都覺得這些霸淩少年的人就是罪魁禍首。

可是,在事發前一個月,一直在學校寄宿的他回到家裡,
告訴了父母自己被霸淩的事兒。
但是,父母看到的只是他擅自回家,然後責駡了一番,之後把他送回學校。

後來,少年再次翹課,這一回他選擇出去打工,
老闆收留他之後,好心告訴他的父母。
結果,母親還是勸他不要翹課。
之後,少年選擇自殺。看到遺書之後,母親追悔莫及。

曾經有教育專家說過:
引導孩子的人生,不是在孩子身上複製我們的人生觀,更不是對孩子進行嚴苛的管控。
而是在孩子幼時,在尚不具備選擇能力和指揮時,傾聽孩子的聲音,
引出孩子內心的渴望,幫助他成長為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父母為什麼不願意傾聽孩子呢?
共青團湖南省委曾經主持過一項針對青少年群體的社會調研,
調研人員統計了長沙市"12355青少年服務台"求助熱線受理的1276萬個案例,
結果顯示,46.2%的家長已經嚴重喪失與孩子溝通的能力。

其中,在親子溝通障礙的家庭裡,孩子反感甚至拒絕與父母交流,
而"你不懂,懶得跟你說"成了父母們的口頭禪。

還有一項關於青少年的調查研究顯示,
超過逾三成的父母邊玩手機邊與孩子聊天,
近兩成沒時間與孩子聊天,近一成不願聽孩子說話。

我沒時間、我沒心情以及我沒有耐心,
成為父母拒絕傾聽孩子的三大主要原因。

有些父母寧願自己玩手機、打遊戲,也不願意陪伴孩子,聽孩子說話

很多父母在孩子就說了開頭的時候,就會打斷孩子,
然後根據自己的想法對孩子進行指責和評價,
父母滔滔不絕地可以說出很多,但是唯獨喪失了傾聽的能力。

有的父母可能會覺得,"我並沒有這樣,我每次都讓孩子把話說完,
可是為什麼孩子現在還是不太願意和我交流呢"?
真正的原因可能在於,我們沒有做到真正的傾聽。

什麼才是真正的傾聽?

在《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作者派克說過,
如果我愛誰,那就一定要關注他,而想要做到關注,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學會傾聽。
"真正的傾聽,意味著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
而不是正聽著對方講話,但是腦子裡想的都是自己的事情。"

"傾聽是我們要放下自己的欲望和想法,
儘量去體會對方說的每一句話和每個表情動作,去體會對方的感受。"

傾聽是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一劑良藥

孩子在向父母傳遞資訊的時候,很多時候並不是希望父母來解決問題,
而僅僅是希望得到父母的理解,找到一個發洩的出口。
所以,真正的傾聽並不僅僅是聽孩子說了什麼,而在於傾聽孩子的感受。

認真地去傾聽孩子說出來的話,感受孩子語言背後的情緒,
這些都會讓孩子感覺到愛與尊重,從而感覺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由此可見,在家庭中,有一對聽話的父母遠比有一個聽話的孩子更重要。

不被傾聽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影響呢?

知乎上,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故事:
小學三四年級時襲擊患過腫瘤,病痛來襲時,
她勉強支撐著到媽媽教書的教室門口求救,
想獲得媽媽安慰並訴說自己的恐懼,
但不知情的媽媽卻搬了一個小板凳到教室外,
命令她:你就坐這兒。

後來女孩厭學,媽媽以為是孩子叛逆期,
直到有一天,她看到女兒手上有拿著小刀劃過的10道自殘傷疤……
女孩說:我心裡是恨媽媽的,她每天在我身邊轉,卻從沒安心聽我說過話……
即使當時在病痛中,也沒有給她傾訴的機會,這讓她很絕望。

我們總在強調,要認同和肯定孩子,
但是,如何才能真正地認同和肯定呢?
不是靠表揚,而是需要父母的傾聽。

但是,卻很少有父母能做到,父母會覺得,
"一個小孩子能說出什麼大道理來?我們不需要他們說話,只需要他們聽話就足夠了"。

其實,我們所說的傾聽,也不是需要孩子說出什麼真理來,
我們要用的是孩子想要表達的想法,孩子內心的情緒,孩子想要讓我們知道、理解的事情。

而一旦我們拒絕傾聽孩子的心聲,那麼就會給孩子帶來莫大的傷害。

首先,拒絕傾聽孩子,會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無足輕重,甚至在校園裡成為被霸淩的對象。

孩子就會說,我不想和你說話,說了你也不會聽。
慢慢地,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一點兒都不重要,而自己就是一個無足輕重的人。
一旦,孩子帶著這樣的想法進入到學校或是社會,
他依舊不會也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慢慢地他就有可能成為被別人霸淩的對象。

父母的拒絕會給孩子的人生蒙上陰影

教育學者尹建莉說過:"霸淩發生的唯一原因,
是一個人的恨意和另一個人的懦弱遇到一起,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恨意與懦弱表現相反,成因相同,都是父母對孩子的各種不認可和限制所致。"

而父母不傾聽孩子的心裡話,就是對孩子最大的不認可。

其次,拒絕傾聽孩子,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沉默,心門一旦關上,將難再開啟。
不少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很多心裡的秘密都不願意告訴父母,
父母都比較苦惱,但是他們都是用"孩子大了,
翅膀硬了,管不了了"這樣的藉口來安慰自己。

但是,我們為什麼不去想一想,孩子為什麼突然不願意和我們說話了呢,
小時候不是天天圍著我們嘰嘰喳喳的嗎?

孩子是渴望與父母交流,只不過被拒絕的次數多了,孩子也就放棄了

主要原因在於孩子覺得,告訴父母也沒有什麼意義。
不少孩子在找我諮詢的時候,都表達過類似的感受,在家裡,什麼事情都是父母做主。

當年上什麼小學,到後來上什麼大學,讀什麼專業,
甚至以後想找一份什麼樣的工作,父母都已經提前想好了。
哪怕自己提出反對意見,卻只是遭到父母的無視。

一開始孩子還會感覺到憤怒,想要表達和發洩,
時間長了,孩子就會覺得失望,從而再也沒有和父母傾訴的欲望了。

第三,拒絕傾聽孩子,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他將很難有勇氣和力量面對人生。

我們努力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我們為孩子創設最好的教育環境,希望孩子可以成人成才。
但是,對於孩子而言,我們最需要做的一件事情,是讓孩子產生安全感。
這才是孩子成長的基石,沒有了安全感,一切都是空談。

父母拒絕傾聽孩子,會讓孩子的安全感嚴重缺失

有的父母可能會說,我聽孩子說話了啊,
但是他還是不願意和我說,這怎麼回事兒呢?
真正的原因在於,我們沒有做到真正地傾聽孩子。

父母怎樣才能做到真正地傾聽孩子呢?

做到以下三點,真正地去傾聽孩子的心聲

第一點,聽話不要只聽一半,要讓孩子把話說完。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個記者採訪一個幼稚園的小朋友,
問他:假如你在飛機上,飛機飛到半路發現沒有燃料了,
但是飛機上只有一個降落傘包,你覺得這個降落傘包應該給誰?

這個小孩馬上回答:當然給我啦。這個時候聽眾都笑了,
覺得這個小孩這麼小怎麼有這麼自私的想法。
然後記者又問:你為什麼覺得這個降落傘包要給你呢?
這個小朋友回答:因為我想拿著這個降落傘包去取燃料。

但是,如果我們在孩子說完給自己的時候,
就簡單粗暴地打斷孩子,那麼孩子會怎麼樣呢?
他會感覺到委屈,感覺到自己不被接受。

真正的傾聽從不打斷孩子說話開始

因此,當我們在與孩子進行交流的時候,無論孩子說了些什麼,
我們都要讓自己冷靜,聽孩子把話說完,
很有可能,當你聽完最後一句話的時候,
就知道自己之前的想法錯得有多麼離譜了。

第二點,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隨意對孩子的想法進行評論。

傑佛瑞·伯恩斯坦曾在《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中這樣說,
"傾聽是關鍵,傾聽孩子不等於告訴孩子該怎麼去做,
要有無私奉獻的精神,不帶私心雜念地傾聽,不急於對孩子下結論。"

著急給孩子下結論是很多父母的通病,我們總是習慣站在制高點上,
對孩子的想法進行評價,然後為孩子指出一條我們覺得對的"出路",
但是,這條路是不是孩子要的,我們卻很少關心。

溝通與傾聽都是平等的,父母不能站在制高點上去評價孩子的想法

比如,有的孩子會突然告訴父母,"我不想上學了"。
父母一聽就炸了,"你怎麼能不想上學了呢?那你想幹什麼?
以後沒文化你怎麼活啊,你都養不活自己,我們還怎麼指望你啊?"
父母劈裡啪啦地說了一大堆,之後孩子委屈地去上學了,
但是父母也覺得自己解決了一個大問題。

“不去上學”的背後往往隱藏著深層次的原因

可是,父母有想過孩子為什麼不想上學嗎?
也許是在他在學校被同學欺負了,也許是昨天被老師冤枉了,
他說不想上學,只是在發洩情緒,
如果父母問清楚原因,讓孩子發洩出來,他就沒有問題了。

但是,父母只是直接對孩子進行了評價,
然後讓孩子回去上學,其實問題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

第三點,傾聽語言背後的情緒,要學會與孩子共情。

阿黛爾·法伯曾經說過:"如果家長能真正傾聽孩子的敘述,
孩子就能容易地表達他們面臨的困境,有時候,孩子需要的是我們能與他們產生共情。"

很多孩子說出來的話,並不是隨便說著玩兒的,往往都有深層次的含義。
所以,我們也不能僅僅根據字面意思去思考,
而是要去找到背後的情緒,之後理解孩子,感受孩子。
根據孩子表達的內容,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與關注,
與孩子一起面對,做到與孩子"同頻共振"。

哪怕孩子不願意說,我們也可以引導孩子說出來

孩子說自己很難過,父母就應該瞭解一下,孩子為什麼覺得難過。
比如說,"你為什麼難過呢?是因為考試沒考好嗎?還是別人說你什麼了嗎?"

之後,我們可以選擇抱一抱孩子。其實不論發生了什麼,
哪怕是孩子做錯了,孩子只要感覺到難過,這就代表了他受傷了,
那麼我們就要結合孩子的情緒,先去安慰和安撫孩子,
之後再去想如何去處理問題,幫助孩子癒合傷口。

這樣孩子就會在與父母交往的過程中,
獲得安全感,從而越來越多地向父母袒露自己的內心世界。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如果我們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
那我們就需要認真傾聽孩子的想法,
讓孩子感受到存在的意義,將話語權交還給孩子,
而我們閉上嘴巴,努力去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