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課要這樣上!送給青年教師:5位特級教師眼中的好課標準!

導讀

上好一堂課,恐怕是所有教師的追求。但什麼樣的課能稱得上“好課”,上好課有哪些方法?對青年教師而言仍有一定難度,以下,5位特級教師分享了他們的“好課觀”,相信對青年教師會有所啟發。

孫雙金

好課像登山

我認為好課像登山,這是我的“登山”理論。

登山的過程是體力得到鍛煉,眼界得到開闊,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華的過程。

上課的過程是智力得到開發,能力得到培養,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的過程。

登山的樂趣在過程中。上課的樂趣也在過程中。好課特別強調讓學生經曆程,經曆由不知到知的過程,經曆由不會到會的過程,經曆由不能到能的過程。讓學生的思維和情感經曆“山重水複”“柳暗花明”,體驗“豁然開朗”的快樂。學習雖然艱辛,但樂在其中,其樂無窮。

上山是體力鍛煉,上課是腦力鍛煉,但兩者道理相通,從登山中可以得到諸多啟迪。

1、登什麼山?是登小山還是登高山?我想大多數人會選擇巍峨的泰山,險峻的黃山。課堂上登什麼山呢?我認為要攀登“三座人山”。一座是知識的高山,因為知識是基礎,知識是力量;一座是思維的高山,因為思維是能力的核心,是創新的關鍵;一座是情感的高山,課堂要讓學生感受什麼是真正的真、善、美,讓學生情感經受洗滌,得到淨化。

2、路徑由誰選擇?可由導遊帶領,可由登山者自己尋找。各處的樂趣不同。

學習的路徑由誰選擇?是老師包辦代替,還是讓學生自主確定?不要做那蹩腳的導遊,隻會亦步亦趨。放手讓學生去思考,去選擇,去嚐試,去探索。碰壁又何妨?摔倒又怎樣?學生就是在摔倒、碰壁中找到正確的路徑。“失敗乃成功之母”,錯誤乃正確之父也。錯誤也是學生人生體驗的資本。“不經一番寒徹苦,哪得梅花撲鼻香”呢?

3、怎麼上山?可由自己走著上,可由別人抬著上,也可以坐著纜車上。坐著纜車上也能到山頂,但看不到沿途的風光,享受不到登山的快樂。別人抬著上無需自己用力,可肢體沒有得到鍛煉,身心沒有得到發展。自己走著上,邊走邊看,既動腦又動腳,享受登山的快樂。

上課呢?教師告訴學生,學生也能掌握知識,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師領著學生學,學生不會迷失方向,但學習方法是現成得來,不是自己建構,終不牢*。而自己主動探索嚐試解決問題,建構的知識結構、能力體系、情感價值才會終身難忘。

  

遊彩雲

好課是靈動的、智慧的、生成的

怎樣的課才算好課呢?有這麼一節比賽課,上課的老師普通話標準,朗讀水平高;學生回答問題聲音響亮,態度大方;小組學習井然有序、場面熱鬧;教學環環相扣,結構完整;課件製作精美,使用恰當;課上得順利流暢,目標也能基本完成。不少老師都認為這節課不錯,應該算是好課。但是再細細思量,我們發現這些表面的成功卻隱藏著深深的不足。

(1)學生積極但不激動,因為學習任務不經努力就輕而易舉地完成了;(2)小組學習“熱鬧非凡”但過於整齊劃一,富有個性、創意的思想沒有真正呈現出來;(3)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有問有徐但缺少思想的交鋒;(4)孩子們表現不錯但看不到他們成長發展的軌跡;(5)老師胸有成竹但教學的智慧沒有體現。

我想這是因為參賽的老師顧慮太多了,既怕教學目標不能完成,又怕影響教學進度,總之是被心中那個面面俱到的課堂評價束縛了自己的手腳。以至錯誤地認為課堂上最理想的進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節外生枝”。這樣就導致教學重心的偏離,殊不知只有關注學情的教學才是教學的本質所在。

真正的好課應該是靈動的、智慧的、動態生成的。具體地說老師備課時在目標的確定、內容的安排、方法的選擇、媒體的運用作了充分的思考與準備後,在窮盡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各種變化而作出應對措施後,就要把整個身心都投入到課堂中去,把目光都集中到每一個學生身上,關注他們表情的變化,傾聽他們發言的內容,觀察他們討論的狀況,了解他們掌握的程度……然後該激勵的激勵,該點撥的點撥,該示範的示範,該調整的調整……做到靈活應變,因勢利導。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充滿激情與智慧,充滿生機與活力,充滿挑戰與創新。

  

張偉

不唯書,不唯上,不唯課堂

“好課”,顧名思義就是要超出一般,有個性,有“看點”,有新穎獨到處,流於一般、四平八穩無所謂“好”課。“好課”應當有一個標準,這個標準我以為可以借用陳雲同誌的“不唯書、不唯上”,再加一個“不唯課堂”這樣“三個不唯”來確立。

不唯書。就是不唯高架的理論和教科書上的現成定論。《馬背上的小紅軍》課文題目經修改後叫作《倔強的小紅軍》。一位教師為此在自己的課即將結束的時候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比較兩個課題,看哪個更適合於眼前的這位小紅軍。”經過激烈爭論學生們得出了這樣的認識:“課文說到底就是為了誰‘上馬’,因為誰上了馬誰就獲得了生存的希望,反之將面對死亡。‘倔強’反映的只是人的性格特點,是單層面的,小紅軍表現出的那種固執不上馬,卻不是性格使然,反映的恰恰是他‘利在他人’豐富的內心世界。最終小紅軍是上馬了,但那正是他犧牲的時刻!‘馬背上’給人的是強烈的內心震撼,是‘倔強’不能比擬的。”這樣的課是好是壞顯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不唯上。就是不唯專家、領導和權威。這一點對中國的兒童顯得尤為重要,幾千年的封建文化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影響太大,應從娃娃抓起摒除“人治”思想。《黃河象》講的是一頭黃河象曆經200萬年形成化石的事。一位教師就以“200萬年前的事科學家們也沒見過,他們說的就一定是事實嗎?”為題,引導學生以審視的目光來看待專家的結論,並按照教材提供的黃河象“腳踩著一塊石頭”的線索,引導學生展開逆推學習,不但自主地得出大象陷入河底和化石形成的過程,對科學家得出的結論也進行了驗證。同是一樣的結論,不是“唯”科學家而得,是在批判中建構,所得是多方面的。

不唯課堂。好課應是能“透過牆壁看世界”的,應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和延展性,它不能僅限於課堂,課本也“僅是一個例子”。好課的一個重要標誌,就是能憑借課文中的一個點加以延伸轉換,使之與課堂外、現實中的實際生活結合起來,通過實踐性的活動,讓學生生成和建構起一些新認知能力。如一位教師在教授完《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課文,抓住“信息”這一關注點,以“‘卡通’世界”為線索,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融入生活,以小組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進行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深化了內容,開闊了視野,鍛煉了能力,取得課堂內、書本上所難以取得的效果。

  

靳家彥

莫被傳統禁錮思想

怎樣的課才是一堂好課?見仁見智,眾說紛紜。

我本著“莫被傳統禁錮思想,不為時尚放棄永恒”的理念,提出十條標準,就教於大家。

一、目標明確。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上確定立體的目標。師生認同,指向明晰。

二、重點突出。這堂課重點是什麼,師生都應胸中有數,明明白白。難點要突破,疑點要解決,特點要抓準,重點才能突出。立足於教材,延伸要適度。

三、以生為本。從每位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的宗旨出發,課堂上真學、真思、真練、真會,學生的主體地位切實落實,教師的主導作用恰如其分,師生互動,交往自然、和諧、融洽。

四、流程科學。課堂流程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及認知規律;教學流程符合學科邏輯,順理成章。嚴謹流暢,疏密有致。

五、注重內化。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課堂充滿文化氣息;內化、積澱、裂變、生成,文而不野,雅而不俗,活而不亂,情趣盎然。

六、體現溝通。課內外、校內外、學科間、知行間相互溝通,有機整合。

七、啟迪創造。引導學生勤於思考,善於質疑,敢於發表獨立見解,倡導創新思維方式;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合作精神。

八、媒體得當。根據需要與可能,恰當運用媒體手段,常規手段與現代媒體各展其長,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有機整合,處理好手段與目標、內容與形式的關係。

九、講求實效。無論何種方式方法,無論什麼理論模式,最終的檢驗尺度是學生質量。面向全體,全面提高,因材施教,效果顯著。

十、多元評價。對一堂課的評價應根據目標達成的要求,抓住關鍵,突出重點,綜合評價。量化和客觀化不能成為課堂評價的主要方式,應把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家長評價、領導及專家評價相結合。

  

孫建鋒

好課是教師與學生生命的共同融入

好課是教師與學生生命的共同融入。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彌足珍貴。生命屬於偶然,所以每個生命都依戀另一個生命結伴而行。從生命意義上講:好課,就是珍愛生命、敬畏生命、享受生命,追求教師與學生生命的共同融入。教師與學生生命共同融入的好課,意味著教師那見功、望利的眼睛能和學生看山、看水的眼睛聚焦,那把弄柴、米、油、鹽的手能和學生調弄棋、琴、書、畫的手共舞,那踏破紅塵的腳能和學生踏青、趕海的腳同步;意味著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每一節課負責,而且要對學生的一生發展負責;意味著教師不僅要追求一種簡約而不簡單,輕靈而不輕浮的教學藝術,而且要追求一種純樸而不雕琢,創新而不因襲的美感。

好課是教師與學生心靈的平等對話。如果說滔滔河流是兩山之間的橋;綿綿細雨是天地之間的橋;那麼,濃濃情感就是教師和學生心靈對話的橋。好課中,教師真誠地把學生看作心靈上的朋友,學生忘情地把教師當作靈魂中的親人;教師眉開眼笑,學生眉飛色舞;教師歡聲笑語,學生鶯歌燕舞;教師柔情似水,學生情深似海。“心橋”飛架,對話變通途:心空月朗,涼風習習,地碧天藍,襟懷若穀;話語涓涓而流,心門徐徐洞開。身置此境,話談清了;理,擺透了;情,交融了;心貼緊了。情至理順,精神漫遊。哪有心聲不能聆聽?哪有心靈不能理喻?哪有心室不能點亮?哪有心花不能怒放?

好課是教師與學生智慧的相互牖啟。心走向神,不能安放,心走向物,也不能安放,一如魯濱遜漂流到荒島,孤零零一顆心,面向異物,何以安放?心走向心,才能找到安頓,找到歸宿。好課注重的是學生心走向教師心,教師心走向學生心的過程,即教師與學生智慧相互牖啟的過程。

教師節,李老師收到一份特殊的禮物——“一張硬紙板上畫著一雙鞋。”下面寫著:“老師,這雙皮鞋送給你穿。”

批改作文的時候,李老師讀到了送“鞋”的理由。

“別人都穿著皮鞋,老師穿的是布鞋,老師肯定很窮。我做了一雙很漂亮鞋子給他。不過那鞋不能穿,是畫在紙上的,我希望將來老師穿上真正的皮鞋。現在我沒有錢,因為爸爸下崗了,媽媽出走了。我穿著布鞋,同學們都說我家里窮。以後,我有錢了,一定會買一雙真皮鞋給老師穿。

講評作文的時候,李老師拿出“禮物”,宣讀習作,並意味深長地道出了心聲:“腳上穿著布鞋,心里卻裝著別人,是最讓老師感到幸福的!只有富有的人才能給予別人幸福。能給予就不貧窮。

這就是教師與學生智慧的相互牖啟。它不僅使學生用外在的眼睛看到了現象,而且用內在的眼睛看到了意義,進而使意義積澱為學生心靈的財富。

老師,你眼中的好課是何種模樣?在下面寫下你的想法,大家一起來“切磋”……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親子天地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