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孩子犯錯你得這樣教!這六招使你不再被情緒勒索!

不管怎麼批評,孩子都“左耳進,右耳出”;越是訓斥,孩子表現就越是不盡如人意;稍微指責,孩子就逆反情緒嚴重……

在這些“批評”背後無一不充滿了家長的無力挫敗感。

但你若因此懷疑自己用錯了方法,轉而走向另一條路,試圖只用新派教育法中倡導的“鼓勵”“讚美”,從正面引導孩子,卻依然可能沒走幾步就看到“此路不通”的牌子。

畢竟,對於孩子這種充滿智慧的生物,想用一根胡蘿蔔就誘導他朝你所期待的方向前行,那無異於把他當成了驢。

而且在實踐操作中,這種太過暖心柔和的方式,不僅會縱容他們天生挑戰大人底限的惡趣味,而且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們的抗挫能力,以至於日後他們脆弱的小心臟難以承受來自外界的批評和質疑。

另一方面對於家長而言,在這種教育觀的洗腦下,還會很容易缺乏育兒自信,導致面對孩子錯誤言行時態度含糊曖昧。但這樣假裝一切都好,無異於割地賠款,會逐步喪失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同時讓孩子變得為所欲為,進入青春期後還有可能陷入“尋找自我”的混亂中。

 

首先,我們必須要注意區分的是,批評並非“謾罵”,前者是在理智控制下對於孩子行為的指正,而後者是在情緒控制下對於其個體的宣洩。

同時,批評也不是“懲罰”,前者是指出錯誤行為會產生的自然邏輯後果,而後者是用不合理的邏輯後果進行恐嚇。

譬如:“如果不好好刷牙,那媽媽為了避免你牙齒壞掉,就不能再給你吃糖果了”這就是自然邏輯後果;“如果你不刷牙,那媽媽就不讓你看電視”這就是純粹的懲罰。

接著,我嘗試歸納了七條關於“批評”這項技術活,到底要怎麼操作的實操指南,供大家參考,希望能給你們帶來些啟發。

一、只批評孩子做錯的這一行為,不要批評孩子本身,也就是不要進行人身攻擊。

斯坦福心理學教授卡羅‧杜維克曾說過:當父母對孩子進行人身攻擊,並作出主觀且片面的論斷時,就會讓孩子在心裡面出現一把尺,導致孩子過多的關注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更容易讓孩子束縛住自己的發展。

所以我們應將孩子的行為問題視作雞蛋黃,從孩子這個蛋中剝離開,這樣不管你是煎、炸、炒、煮,處理起來都不容易傷及本質。

此外,如果家長批評孩子“你是個邋遢鬼”,並不會幫助他學會收拾東西;批評他“你怎麼這麼煩人”,也不會讓他明白如何耐心等待。

所以在批評時家長應該明確提出改正要求,而不能概念化。如我們應該告訴孩子:“玩完玩具之後,你應該把它們都放回玩具箱中”,而不是告訴孩子“你要保持房間整潔”

二、避免簡單說“不”,而應再往前多走兩步。

因為我們骨子裡深受傳統的獨裁社會教育體系影響,所以常常不由自主會以命令式的語氣告訴孩子NO,卻忘記告訴她為什麼NO。這樣對於自我意識已經萌發的孩子來說無疑是對他自主領地的侵犯,難以得到孩子的配合。

但如果家長們多加兩步一是告知其原因,二是提供替換方案相信我,大多數時候孩子會配合你的指令。

譬如有次汐汐在上早教課的過程中,突然自己跑開去玩氣球,剛開始我只是簡單地說:“別玩了,我們過去跟老師一起做遊戲吧。”她很直接就表示拒絕,但當我耐心告訴她:“現在正在上課,老師要帶著小朋友一起玩,如果你自己在這裡,老師會以為你不喜歡她的課,那樣她就會傷心啦!媽媽可以先幫你把氣球收好,等下課了我們再一起玩。”這妞只思索片刻就非常配合的把氣球交給我,然後高高興興地參與到課程中了。

三、避免重複說“不”,只把握住原則性問題。

想象一下吧,如果對愛人我們也每天不停地跟他說:你工作的時候認真點,別三心二意的;你不要一直看手機,有時間應該看點書;你吃飯快一點,別拖拖拉拉。那你覺得對方在不久之後是會被你改造成完美伴侶,還是抓狂暴走?

對於孩子亦是如此,我們常常在不自知的情況下過多地以教育者的姿態對其指導訓斥,這樣“眉毛鬍子一把抓”必然會讓孩子產生消極抵抗的心理。所以對於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些無傷大雅的小毛病,我們默默做好“擦屁股”準備就好,待到原則性問題出現時,我們再大刀闊斧地亮明態度。

四、“狼來了”喊太久,羊的膽子都能被嚇大。

很多時候,批評的附加產品是恐嚇。譬如“你再整天看電視,媽媽就把電視機賣掉”、“你不走,我自己走了”、“再磨磨蹭蹭的,讓你遲到被老師罵”。

姑且不說這些恐嚇會衍生出其他不良影響,當就效果而言,你偶爾用個兩三次,興許娃還能被驚出一身冷汗,麻溜地配合你的指令。但若是被機靈的小傢伙發現你這廝光打雷不下雨,保準以後連個“一切瞭然於胸”的眼神都懶得給你。

五、不翻舊賬,只針對當下犯錯的事來批評。

不要把昨天的、甚至一週以前的事情都翻出來再次批評孩子,這樣只會讓他產生抗拒的情緒。

關於這點,我自己在對女兒教育中的體會是,絮絮叨叨翻舊賬還會導致批評時間過長,以致於她的表情慢慢從開始的拘謹愧疚害怕變成漫不經心,甚至試圖通過一些小玩笑讓大人轉移注意力,以結束那索然無味的訓話。

所以只有短小精悍,就事論事的批評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六、一切的批評都以愛為大前提,並將其說出口。

對於這點我覺得老外的做法很值得借鑑,那就是在批評之前先對孩子說:“媽媽愛你,但是媽媽不喜歡你這樣的行為……”,或是在批評之後抱抱孩子,告訴他你依然愛他。

這樣做,一方面不會破壞你們的親子關係,讓孩子明白你針對的是他做的事,而不是他這個人。另一方面保護了孩子的安全感,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你的批評建議。

對於感情內斂的媽媽來說,剛開始說這些話可能會讓你覺得肉麻兮兮的,但是請記住一定得強迫自己說出口,還得無比真誠地說,慢慢的你也就習慣了——我自己的厚臉皮就是這麼練出來的。

 

說了這麼多,但在實際操作中,我們常常還是會不由自主地順從本能,使用錯誤的方式批評孩子,或在發現孩子的反應不似預期後,又重回老路。

不用沮喪,更不能暗示自己“實踐跟理論是不同的”,從而徹底放棄對這些方法的嘗試。

要知道任何一項新技能都是需要反覆訓練,才能掌握好。而每個孩子也都有其特性,所以在實際操作中不斷自省、重溫理論、結合孩子自身特點修正、運用,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將批評這項技術活操作的得心應手。

 

最後請分享給大家,說說看你的想法吧!讓我們再會!我是Karate小編。我們下次見!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親子天地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