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為何發脾氣的孩子像個情緒失控的小怪獸,會這樣都是家長一手促成的!

大家好,我是小寶貝媽媽經小編Ant!今天要來說說關於「為何發脾氣的孩子像個情緒失控的小怪獸?都是家長一手促成的!」的事!不知道大家對於這個有多了解呢?一起來看看吧!

 

在這個舉國“鬧鬼”的日子裡,袋鼠麻麻不想去說萬聖節之類的話題,反而更想聊聊我們家長和孩子們心裡住的那只“小怪獸”。

(source: toutiao)

 

前幾天,袋鼠麻麻收到一條留言:

“我女兒最近脾氣越來越大:妹妹拿了她的娃娃,她竟然把娃娃搶過來扔在地上,還動手打了妹妹,我還沒說她幾句,她就開始哭了,最後兩個孩子哭作一團,我也很煩躁,但是我好像找不到什麼有效的解決方式……”

這位媽媽遇到的事情不是個例,在我們生活中很常見,下面這些話你一定聽說過:

“你聽媽媽跟你說,這是公共場合,你這麼大聲哭的話,會影響到別人的。”

“好了好了,寶寶你看那邊有你最愛吃的披薩,你要吃哪種口味的呢?”

“別哭了,你煩不煩人啊?再哭媽媽不管你了啊!”

……

(source: toutiao)

 

即使沒有親身經歷過,我們也都見過這種場面。

在很多家長看來,發脾氣的孩子就如同情緒失控的小怪獸,時刻挑戰著大人的底線。而這些司空見慣的“止哭”方式,其實隱含著很多問題。情緒都是有導火線的,即使是新生兒,也不會在需求都得到妥善滿足的情況下,無端哭泣。也許你會說,有的時候即使滿足了孩子的要求,他也同樣會哭得停不下來。但是你也許忽視了幾個問題:

滿足的態度是誠懇的嗎?

我有沒有表現出對孩子各種需求的嫌棄呢?

孩子是不是因為感受到了我的壞情緒才平復不了心情呢?

如果沒有幫孩子梳理好讓他情緒失控、泣不成聲的前因後果,久而久之,就會把孩子扯向兩個極端:

一種會變得越來越害怕衝突。會“察言觀色”,為了不受到別人的指摘,寧願選擇壓抑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也要回避和別人的分歧,回避爭議,逃避問題。

另一種則變成了遇到難題後沒辦法冷靜下來分析解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只顧肆無忌憚把責任全部推卸給別人,不守規矩沒有責任感的“熊孩子”。

(source: toutiao)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我們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與小時候父母給我們怎樣的教育方式密切相關。撫養教育孩子可謂是父母的再一次成長,觀察孩子正在經歷的,何嘗不是童年的自己百思不得解的問題呢?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在習得了各項技能的同時,也習得了生氣、憤怒、自卑、害怕、受挫等各種情緒,這些都是父母不可忽視的部分,是爸爸媽媽們需要學習的功課之一。教育的目的,比起知識的薪火相傳,教會孩子更好的管理情緒,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恐怕是更重要的部分。

時值萬聖節,是時候將孩子心中的“小怪獸”拉出來遛遛了!

(source: toutiao)

 

1.梳理情緒的第一步:道歉

應該說道歉不是解決問題的方式,但卻可以讓冒火的情緒瞬間降溫。在和孩子僵持不下的時候,爸爸媽媽首先要平復自己的心情,認真地和孩子輕聲道歉,建立平等的關係。當你放低姿態和孩子溝通時,孩子對大人的抵觸情緒也會緩和。父母真誠的歉意,孩子一定能接收到,不僅不會有嫌棄或者慶倖抓到父母軟肋的痛快,相反會從父母誠懇的態度中,受到寬宥的薰陶。

(source: toutiao)

 

2. 找對情緒失控原因,解決問題

孩子情緒失控除了因為渴了、餓了、困了、身體不舒服等生理原因,大部分其實都來源於無知:沒有經歷過,不知道怎麼解決;或者即使經歷過,也沒有學會怎麼解決。可能你會說,孩子每次只要遇到某種情況就變得不可理喻,臣妾真的是做不到心平氣和啊~但是,你能確定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時,已經幫孩子梳理好情緒並解決問題了嗎?

下面這些話,看看你對孩子說沒說過:

只要你不哭,我就抱抱你;(這是交換)

你再哭我就不喜歡你了,再也不理你了;(這是威脅)

只要你別哭了,什麼都聽你的……(這是妥協)

上面這三種回答顯然都是在“無腦”狀態下順嘴一說的。千萬不要小看這些話,如果你常常這麼說,那麼積澱下來的錯誤處理經驗,會讓孩子一直處在這種氣急敗壞的情緒怪圈裡,無法自拔。其實這時,最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先理解孩子,再幫孩子解決問題。

比如,你可以告訴孩子,下次你再想發脾氣的時候,可以先閉上眼睛做個深呼吸,或者從1數到10等等。讓孩子先放鬆下來,把注意力集中到需要解決的問題上,再和孩子一起想辦法解決。

(source: toutiao)

 

3. 角色模仿,感同身受

在對待孩子的情緒問題上,千萬不要抱著哄好一次算一次的僥倖心理,平時就應該有針對性的培養孩子控制情緒的能力。大部分寶寶在6個月~3歲之間,會對父母或者其他經常照顧自己的人產生強烈的依戀關係,這種情況通常會在2歲左右達到頂峰,表現出來就是在強烈的擁有感和失去感之間無縫切換。

不過這也是每個寶寶走向“獨立”的必經階段。這段時期,如果父母對寶寶的[生·理·需·求]和情緒需求都積極回應,那麼寶寶就會認為自己所處的環境是安全可信賴的,樂於與人相處,充滿自信。反之,孩子就會感到焦慮、無所適從,對世界和周圍人物的認知都會傾向於拒絕,不願意與人交往。

需要注意的是,儘管我們提倡盡可能滿足孩子的情感訴求,但也要避免過度呵護孩子,比如孩子指什麼,你馬上就對孩子的需求做出應答,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就懶得張嘴說話了,所以滿足的“度”要拿捏得准。

亞伯拉罕·林肯說過一句話,“生活並允許對方生活”。這句話,不僅適合作為成年人的人生信條,同樣也適用於教育孩子。

孩子和大人一樣,只是孩子更加敏感,在一些感性最容易崩潰的節點上,家長唯一要做的,就是堵住自己情緒的缺口,給孩子一個調整的時間,只要陪孩子一起平復心情,共同等待理性回歸的時刻,就夠了。

(source: toutiao)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下次,試試在孩子內心的小怪獸失控的時候,多一些耐心,多一分同理心,用溫和的愛澆灌孩子心裡幼嫩的情緒管理種子,那麼講真:你離擁有一個從小情商線上、三觀皆正的孩子,只有5分鐘耐心的距離!

看完後是不是覺得Ant小編在小寶貝媽媽經分享的親子生活文章很好呢?想看更多好文,或是喜歡小寶貝媽媽經的文章的話,可以按讚追蹤並分享這篇「為何發脾氣的孩子像個情緒失控的小怪獸?都是家長一手促成的!」出去給大家一起看看喔!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toutiao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