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孩子越管越不聽話,因為方法出了問題

有一句俗話叫“嚴是愛,輕是害。”

所以父母們都覺得孩子從小就要嚴格管教,否則長大了就更加難管,所以當孩子犯了點小錯,就會進行嚴厲的懲罰,如果父母自己的情緒控製不好,還會體罰孩子。

可是那些嚴厲懲罰孩子的父母也會發現,“孩子只有在被懲罰的時候能好一點,一轉臉就又是老樣子。”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是不是還要繼續對孩子進行更嚴格的管教,甚至體罰呢?

其實父母對孩子負責任的態度是沒有錯的,但是方法卻有待改進。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認知不協調,簡單來說,就是當一個人同時有兩種不一致的認知時,就會感覺不協調,不舒服。

比如,大家現在都知道熬夜不好,但日常生活中,卻避免不了地要晚睡。

一看到那種提倡健康規律生活,熬夜做有害身體健康的宣傳,心里就會感覺不舒服,這就是認知不協調。

因為他同時有了兩種矛盾的認知:自己每天熬夜,而熬夜有害健康。

不協調怎麼解決?有兩種途徑:一是改變內在認知,比如改變生活規律。另外呢就是增加新的認知,也就是自己找理由,比如:晚睡是為了能讓自己有獨處的時間;熬夜能看到不一樣的風景,等等。這樣,他心里就會變得協調了。

那麼心理學上的認知不協調和管孩子有什麼關係呢?

舉了個例子:

孩子喜歡打遊戲,爸爸害怕擔心他的學業,以及影響視力,不讓他打。

只要孩子一打遊戲,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懲罰的時候,孩子雖然會聽話,但會感覺不協調——一方面想去繼續打,但同時又不敢。

這時候,孩子會認為,我之所以沒打遊戲,是因為怕爸爸懲罰;

這樣他就有了外在理由來解釋自己的矛盾,但內在認知並沒改變,所以他會趁大人不在時繼續干壞事。

但如果懲罰很輕微,比如,對孩子說打遊戲時間太長錯過吃飯時間,就會餓肚子,或者玩遊戲會影響視力,將來要帶小眼鏡……這樣既解釋了他想打又不敢打的矛盾心理,又改變了他的內在認知(打遊戲會餓肚子,打遊戲會變近視),他會從心里覺得,打遊戲也沒那麼有意思,慢慢地就不會那麼喜歡打遊戲了。

心理學家為了證明這個理論,還做了一個實驗。

讓一群5歲的孩子選幾個他們最感興趣的玩具。

選完之後,研究者對一半的小孩說,這個玩具你不能玩,不然我會生氣哦。

而對另外那一半的小孩,研究者就用了非常嚴厲的恐嚇語氣,警告他們,要是玩的話,以後我永遠都不給你再玩玩具了。

結果一段時間過後,研究者發現,那些被輕微警告的孩子,覺得玩具沒那麼大吸引力了。

因為他們慢慢把不玩玩具,歸結到自己不太喜歡它們。

而那些被嚴厲警告的孩子,他們對玩具的興趣就有增無減。因為他們內心總覺得,自己是想玩的,是大人不許他玩,這樣玩具的誘惑力反而更大了。

所以嚴厲的懲罰,很可能恰好給了孩子外在的理由,強化了他的不良行為。(很多報道都證明了,對監獄里的問題青少年,簡單粗暴的管理效果並不好。)

其實獎勵也是這樣,如果孩子表現很好,(你當然不想讓他改變繼續表現良好),給他小的獎勵,比大的獎勵,能讓孩子更好地保持表現。過大的獎勵,就會讓孩子給自己的好表現,有了外部理由,也就是為了獎勵了。這其實對孩子是有害的。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親子天地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