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訂閱 小寶貝媽媽經 新聞推播。

請點選「訂閱」後,再點擊「允許」即可完成網頁新聞推播訂閱!

分享

想要孩子聽你的話,就要善用這一招

 

 

 

 

昨天,我抱著小鹿去小區的兒童遊樂區玩,看到這樣一幕:

 

剛好臨近中午吃飯時間,有位媽媽急著要回家,可她4歲左右的兒子正玩到興頭上,完全沒有想走的意思。於是,媽媽開口催促道:“快別玩了,咱們要回家吃飯了!”

 

孩子回答說:“我再玩一會兒就好!”

 

媽媽默認兒子答應了,到滑梯邊伸手想把孩子拉下來,誰知男孩一把甩開媽媽的手,“刺溜”一聲又滑了下去,迅速站起來又往滑梯台階上跑。

 

媽媽嗓音比平時高了點:“沒聽見我說話嗎?快點給我下來,馬上!”“不,我才不要!”

 

見孩子不聽話,媽媽更大聲喊:“你再不走媽媽走了啊,你自己在這兒吧!我告訴你我說到做到!”“我才不管呢!”

 

說也不管用,媽媽急了,衝了過去,猛地拽住孩子的手臂,把他從滑梯平台上沿著滑梯滑道往下拽,小男孩手臂不停地往外掄,兩隻腳也不停地蹬踹,滑梯被撞得“砰砰通通”地響。拖拽中,孩子一下子把媽媽手中的塑料袋打到地上,剛買的蘋果撒了一地。

 

男孩被拽下滑道,坐在地上哭了起來,開始大叫,“我就要玩!別管我!”“我討厭媽媽!”媽媽在男孩背上狠狠地摑了一巴掌,讓他趕緊起來。小男孩坐在地上,邊哭邊朝媽媽扔蘋果。

 

媽媽隻好蹲下身子,自己撿起蘋果,氣鼓鼓地說:“你這孩子太不聽話了!回去讓你爸揍你一頓你就老實了!”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呢?那位媽媽和很多家長一樣,想當然地認為,到了飯點兒,孩子就應當乖乖地停止玩耍回家吃飯,媽媽說的一點兒沒錯,然而,孩子並沒有給她想要的結果。為什麼說了那麼多,孩子卻不吃這一套呢?

 

 

原因在哪裏呢?孩子剛玩滑梯時就埋下了問題的隱患。

 

第一,作為媽媽,認為到飯點回家吃飯是天經地義的道理。可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不這麼認為。你和孩子對同一件事情的角度和看法發生了偏差,出現矛盾不可避免。

 

第二,有時候,規矩,只是家長內心認為這是規矩,是單方面的,沒和孩子約定好,孩子並不認為這是必須的規矩,矛盾必然也會發生。

 

如果這位媽媽在孩子玩滑梯前,和孩子約定好玩的時間,比如說,到吃飯的時間,就和媽媽回家吃飯,我想,即使孩子心里一百個不情願,可能會出現被媽媽拽回家的情況,但是絕不會出現坐在地上哇哇大哭的情景。

 

第三,媽媽“會說話”,孩子“才會聽話”。說到底還是這位媽媽的溝通方式不對,先是催促別玩了,接著去拽孩子,再接著嗓音高,緊接著大聲嚇唬,最後氣鼓鼓地說讓爸爸回家揍一頓。

 

這期間完全沒有尊重和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孩子有可能回家還會面臨挨揍,孩子怎麼可能聽話,怎麼可能敢聽話?!

 

而且這位媽媽始終用不平和的態度,不停地給孩子下指令,孩子自然而然會對指令麻木了,家長反複在用一種無效的方法處理孩子的行為,這怎麼會有效果,當然是沒效果啦!

 

 

 

站到孩子角度想想,小孩子活潑好動、心野貪玩也是正常的,哪個孩子不貪玩啊?就是小學三年級的蓮子,為了能玩的更放鬆,每天早早的在學校就把作業寫完,用她的話說,課間10分鍾的時間都用來寫作業了,就為了回家陪弟弟玩。

 

所以,作為家長,在你和孩子溝通相處的時候,首先要換位思考,理解、尊重孩子的心理。在心理學上,叫同理心。同理心溝通是建立在充分尊重和理解的基礎上,一種“先解決情緒、再解決問題”的溝通方法。

 

尊重和理解,就是要將心比心地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小區遊樂區看到的那一幕,用“同理心”完全可以完美解決。我們平時不是總是說“哄”孩子嗎?就是要用“同理心”把孩子“哄”回家。蓮子小時候也有過玩到興頭上不回家的情景。

 

媽媽:“現在中午12:00了,爸爸在家等我們吃午飯呢,媽媽也買了好吃的蘋果想和你分享呢。"

切記:1、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面帶微笑,處理問題,平和的態度是第一。

2、用正面語言,不要使用“不”,給出清晰的結果。比如:爸爸在家等共進午餐,媽媽想和蓮子分享蘋果。

 

蓮子:“媽媽,我不回家,我還想再玩一會兒。”

 

媽媽:“我知道你特別想玩,媽媽也想把蘋果放回家陪你玩呢(運用同理心),和蓮子在一起玩是媽媽最開心的事情,可是,吃完飯有一件更好玩的事情等著我們呢!”(話鋒一轉,給蓮子更好的期待,讓孩子感到愛和陪伴)

 

蓮子:“媽媽,媽媽,是什麼啊,快告訴我。”(蓮子從滑梯上滑下來,來到我身邊)

 

媽媽悄悄地在蓮子耳邊......很快我們手拉手回家吃飯了。這就是同理心的作用,它能幫助你將孩子抵抗的情緒徹底消除。即使你給孩子定了再多的規則,這個規則也是基於“愛”的規則。

 

況且,孩子絕大多數時候的執拗,也許不過是想得到父母的安慰罷了,當我們表現出對孩子內心感受和想法的理解後,再去解決問題,一切就迎刃而解了。

曾經聽到過一位非常懂得運用同理心的媽媽與孩子溝通事情,同理心運用的天衣無縫。

 

一次,他們幾家人帶著孩子一起吃飯,大人們聊得興高采烈,幾個三四歲的孩子在一旁玩耍。席間,其中一個寶寶非要把褲子全脫下來,隻穿一個小內褲。

 

幾個媽媽趕緊說:“快穿上褲子,公共場合不能脫褲子!”“脫褲子會感冒的,感冒了要打針吃藥喔!”“羞羞羞,快穿上,要不警察叔叔來抓你了!”“待會爸爸來了要打你屁屁了!”

 

可是寶寶偏偏執拗起來,任憑大人怎麼勸說,就是哭鬧著不肯穿上。

 

這位媽媽看見了,蹲下身輕聲地問寶寶:“你不肯穿,一定是衣服不舒服吧?”沒想到孩子立馬停止了哭鬧,認真地點了點頭。

 

“哪裏不舒服呢?”   “濕了。”寶寶委屈地說。

 

這位摸了摸寶寶的褲子,故作驚訝地說,“怪不得呢,穿濕褲子肯定不好受,可是阿姨摸不到濕在哪裏呢,要不你先穿上,穿上比較好摸。”

 

寶寶於是很配合地穿上了褲子。這位媽媽又說:“沒關係,阿姨會魔法,讓阿姨用魔法把褲子變干好不好?”

 

她拿出幾張紙巾,吸了吸褲子上的水分,又把紙巾墊在褲子里面,便墊邊喊“魔法變變變,褲子快變干!哈哈,你試試,褲子是不是干了?”

 

寶寶睜大了眼睛,驚喜地望著她,感受了一下自己的褲子,便開心地玩去了。

 

她的成功之處就在於,自始至終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我們平日里在與成年人溝通時,也許還能將心比心、平等交流,但一旦跟孩子溝通,卻總有“高孩子一等”的潛意識,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就把自己的意誌強加給孩子,一看到孩子不聽話,就急於用命令、警告、威脅的話語試圖逼迫孩子“就範”。

 

可是這樣有用嗎?絕對沒用!

 

就像男人在公司被上司責罵回家悶悶不樂、借酒消愁,妻子說一句:“瞧你這點出息,一天到晚就知道喝喝喝,快去給孩子做飯去!”男人會心平氣和地立馬去做飯嗎?

 

倒不如說:“我理解被人批評是什麼感覺,來,我陪你喝一點。”

 

就像妻子與婆婆因為育兒觀念不同鬧矛盾回家找老公傾訴煩惱、一吐不快,丈夫說一句:“你是媳婦就得敬奉著我媽,受點委屈怎麼了!快去給我媽道歉!”妻子會立馬服從回去道歉嗎?

 

倒不如說:“我理解婆媳相處的難處,咱們一起來想想辦法。”

 

就像孩子因為不願意去幼兒園起床之後磨磨蹭蹭、哭哭鬧鬧,媽媽說一句“小孩就必須上幼兒園,你看哪個寶寶像你這樣不聽話!趕緊穿好衣服!”孩子會立馬手腳麻利地穿好衣服嗎?

 

倒不如說:“我知道寶寶不愛去幼兒園,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也不喜歡去呢。”

 

換位思考,用同理心去解決問題,問題就不再是問題。

 

 

 

 

《非誠勿擾》舞台上的婚姻家庭專家、社會心理學博士黃菡說,什麼叫將心比心?就是自家女孩兒喜歡上一男孩兒,媽媽說“你這個年齡喜歡上一個異性,還有那種羞澀的感覺,多正常啊!”而不是“你怎麼早戀啊?多危險!”

 

溝通,70%是情緒,30%是內容;80%是傾聽,20%是表達;90%是尊重,10%是方法。

 

與老人溝通,不要忘了他的自尊;

與男人溝通,不要忘了他的面子;

與女人溝通,不要忘了她的情緒;

與上級溝通,不要忘了他的尊嚴;

與年輕人溝通,不要忘了他的直接;

 

說白了,就是將心比心。

 

將心比心對於孩子來說,就是當孩子有抗拒或者負面情緒時,家長不要立刻去讓孩子消除情緒,或者去否定他的情緒,更不要去打壓,更不能像第一位媽媽所說的,再不回家讓你爸揍你屁股。

 

因為,如果父母無論采取任何一種不正確的策略,孩子的情緒如果沒有被認可、被接受,就會憋在身體里沒機會釋放,這些情緒就會儲存在他們身體里,等著影響孩子的一生……

 

運用同理心,“在情緒上,要給孩子無限的支持和認同”。當然這跟一味滿足孩子的需求是兩碼事,該有的規矩還是要遵守的,比如孩子鬧著在飯前吃零食,我們可以跟他說:“我知道你很想吃零食,那個零食真的很好吃,我也想吃,但是現在是吃飯時間,吃完飯我們一起吃……”。孩子情緒得到釋放,父母也不用河東嘶吼,多好。

 

只是,做到這些的前提需要我們做父母的有足夠的耐心。可能需要你和孩子耐心而平和地溝通一次,兩次,甚至更多次......

 

 

所以,請用一顆真愛孩子的心,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用平等的心態,平和而堅定地和孩子溝通,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平等地對話。

 

蹲下來,陪孩子做一個孩子,因為孩子給我們重做孩子的機會並不多。

 

 

{DM_AfterContent}
Reference:親子天地
  • TAG:

精選好文

{DM_BeforeComment}

推薦文章